《虎妈战歌》也会在德国成功吗?
2011年1月26日《南德意志报》(1月21日)写道:"蔡美儿(Amy Chua)的故事类似于所有奋发向上的移民故事。她的父母和许多其他移民美国的人一样,他们工作到精疲力竭,为了子女受最好的教育。子女感激他们,成为成功的律师、教授和医生。只是到了第三代,蔡美儿的孩子那一代,乐意跑错方向。因为,很多人接受西方自我实现的理念,成为艺术家、活动策划人、媒体工作者,这是蔡美儿想避免的。"
对于《虎妈战歌》(德文版译为《成功之母》)所述的中国式严格教育方法,该报认为,它与西方大部分国家通行的"亲密育儿"模式"截然对立",但却触动了美国中产阶层父母担心子女不上进的隐忧。"……蔡美儿用她的书恰恰击中了这个弱点,即美国伦理中的逻辑裂缝,因为除了理解和亲近之外,也得将教育的武器交给子女,这样才能在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成功立足。"
软弱的妈妈
《世界报》1月25日的书评写道:"对这本书的反应各不相同,惊讶的声音占多数。一位亲身经历过虎妈般严格家教的中国读者指出,为什么亚洲少女自杀率明显地比其它地区高,为什么许多中国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的家,就倾向于喝酒和其它放纵的嗜好,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该报认为,《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的批评"或许最明智"。"布鲁克斯断定'这位虎妈是个软弱的人'。让一个孩子练习几小时提琴,是轻而易举的。这位中国母亲用这种方法将她的女儿们屏蔽起来,远离困难的、真正的生活:即与同龄孩子接触,面对孩子门间的权力斗争和嫉妒,而所有这些,对于孩子的头脑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该报指出:"《虎妈战歌》在美国之所以如此成功,原因在于,在大西洋彼岸,对于世界历史衰落的恐惧在蔓延:中国似乎是地平线上的新强国,向中国人学习,就意味着学习胜利,至少有些美国人这样相信。德国没有这种借口。要是蔡美儿的宣教手册也在我们这里成功的话,就得认真地为德国的孩子们担忧了。这本书的伦理可以用一个低地德语的谚语简要概括:'一切都是为了我好,少年说,他们把棍子都给打断了。'"
不必害怕中国的"学习狂"
《新苏黎世报》(1月23日)也认为,"在全球霸主地位的争夺中,中国和西方平起平坐。这个角力早就涉及了社会制度。目前,资源之争似乎尤其激烈地在教育领域迅速展开。对于精英大学耶鲁的华裔法学女教授的新书,西方上周的愤怒反应就是其表现。"
"事实上,对中国学习狂的恐惧似乎是没有理由的。比如,他们尽管获得了比萨测试(PISA)的最高分,但还没有给这个强国赢得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中国的发明家几乎没有人以创新技术进入专利名单。"该报还援引《中国日报》的评论说:"中国的学习文化不适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
报摘:林泉
责编:叶宣
以上文字摘自或编译自其它媒体,不必然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