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游德国(4)
2015年5月5日德累斯顿森佩尔歌剧院
萨克森州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是欧洲最华美的歌剧院之一。极佳的音响效果让建筑师森佩尔举世闻名。
历史沧桑
在德累斯顿历史悠久的老城,森佩尔歌剧院气势辉煌。鲜为人知的是,这是歌剧院第三次“起死回生”。1840年建成的歌剧院曾在一场大火中被毁,后在二战中遭轰炸。每次重建都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德累斯顿人的厚爱。
流亡中的设计师
这是建筑师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最初建成的歌剧院模型。1869年一场大火后,歌剧院的重建再次请森佩尔担纲。然而,曾与瓦格纳(Richard Wagner)共同参加1848年五月革命的森佩尔在萨克森州遭通缉,流亡维也纳。于是,他在流亡中设计出新的图纸,由其子曼弗雷德落实。
二战的轰炸
然而,1945年2月德累斯顿遭轰炸,舞台和观众席被毁,建筑其余部分被大火烧尽。战后先重建歌剧院的外观,内部的重建始于1977年。1985年2月13日,歌剧院三度揭幕。
赏心悦目
由于森佩尔设计图纸的大量保存,许多细节可以恢复原状。比如长廊天花板上的图案,以及墙壁上绘制的橡木纹路。森佩尔希望借此减少消防隐患。
富丽堂皇
华丽的楼梯间里的大理石柱也是仿制品。然而,这并没有节省费用,更多是为了接近森佩尔设计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风格。每一个仿大理石柱都要花费300-500个工时。
减少包厢
新建的森佩尔歌剧院仅在中间保留一个大包厢,留给萨克森州政府的高级宾客。
一票难求
音乐会、歌剧、芭蕾,每每座无虚席。能容纳1300人的森佩尔歌剧院是德国经营状况最好的歌剧院之一。由于音响效果极佳,演员无须麦克风。这里的萨克森国家管弦乐团是世界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之一。
中央吊灯
正中央的大吊灯重达1.9吨。二战的轰炸中,它神奇地逃过一劫,却在前东德初期因收集有色金属的运动而被送进熔炉。如今的吊灯是复制品。
主廊
在拱形的长廊里,观众在演出的间隙可以像国王一样漫步。这里的天花板也是按照森佩尔的原始设计重新绘制。窗外是德累斯顿著名的剧院广场。
剧院广场
从这里望去,左侧是后巴洛克时期的天主教宫廷教堂,右侧是重建的文艺复兴风格的行宫。夏日,广场上会举办露天音乐会。
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
森佩尔歌剧院在图中的最右侧。对德累斯顿人而言,它不仅是一座歌剧院。精心整修后的它使这座古城重新披上旧日的荣光。
德累斯顿森佩尔歌剧院
萨克森州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是欧洲最华美的歌剧院之一。极佳的音响效果让建筑师森佩尔举世闻名。
历史沧桑
在德累斯顿历史悠久的老城,森佩尔歌剧院气势辉煌。鲜为人知的是,这是歌剧院第三次“起死回生”。1840年建成的歌剧院曾在一场大火中被毁,后在二战中遭轰炸。每次重建都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德累斯顿人的厚爱。
流亡中的设计师
这是建筑师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最初建成的歌剧院模型。1869年一场大火后,歌剧院的重建再次请森佩尔担纲。然而,曾与瓦格纳(Richard Wagner)共同参加1848年五月革命的森佩尔在萨克森州遭通缉,流亡维也纳。于是,他在流亡中设计出新的图纸,由其子曼弗雷德落实。
二战的轰炸
然而,1945年2月德累斯顿遭轰炸,舞台和观众席被毁,建筑其余部分被大火烧尽。战后先重建歌剧院的外观,内部的重建始于1977年。1985年2月13日,歌剧院三度揭幕。
赏心悦目
由于森佩尔设计图纸的大量保存,许多细节可以恢复原状。比如长廊天花板上的图案,以及墙壁上绘制的橡木纹路。森佩尔希望借此减少消防隐患。
富丽堂皇
华丽的楼梯间里的大理石柱也是仿制品。然而,这并没有节省费用,更多是为了接近森佩尔设计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风格。每一个仿大理石柱都要花费300-500个工时。
减少包厢
新建的森佩尔歌剧院仅在中间保留一个大包厢,留给萨克森州政府的高级宾客。
一票难求
音乐会、歌剧、芭蕾,每每座无虚席。能容纳1300人的森佩尔歌剧院是德国经营状况最好的歌剧院之一。由于音响效果极佳,演员无须麦克风。这里的萨克森国家管弦乐团是世界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之一。
中央吊灯
正中央的大吊灯重达1.9吨。二战的轰炸中,它神奇地逃过一劫,却在前东德初期因收集有色金属的运动而被送进熔炉。如今的吊灯是复制品。
主廊
在拱形的长廊里,观众在演出的间隙可以像国王一样漫步。这里的天花板也是按照森佩尔的原始设计重新绘制。窗外是德累斯顿著名的剧院广场。
剧院广场
从这里望去,左侧是后巴洛克时期的天主教宫廷教堂,右侧是重建的文艺复兴风格的行宫。夏日,广场上会举办露天音乐会。
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
森佩尔歌剧院在图中的最右侧。对德累斯顿人而言,它不仅是一座歌剧院。精心整修后的它使这座古城重新披上旧日的荣光。
柏林、汉堡的夜店之旅
德国是电子音乐重要的流行阵地,琳琅满目的夜店中不乏一些播放电子音乐的俱乐部。两位德国摄影师拜访了位于汉堡和柏林的多家夜店,用照片记录了他们眼中的德国夜生活。
热闹后的寂寥
汉堡摄像师André Giesemann和Daniel Schulz联合展出的一组摄影作品中选取了独特的角度诠释德国各地的夜店。他们把DJ和工作人员散场离去后,曲终人散、重归寂寥的舞厅定格为精彩的照片。
柏林的“夜咖培训基地”
对于喜爱夜生活的人来讲,柏林是绝不应错过的一站。灯红酒绿的柏林夜生活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个大都市拥有约2300家酒吧和夜店。这张照片摄于外号是“电子摇滚夜店之母”的Tresor店内。每到周末,硬朗的混凝土墙碧也仿佛随着狂放音乐的节奏一齐颤抖。摄影师André Giesemann把这里称作“夜咖培训基地”。
多变型俱乐部
这组照片的拍摄重点主要是播放电子音乐的夜店。汉堡的"Haus 73"却是另外一种风格。这家俱乐部虽然会播放电子音乐,不过也会不定期的举办演唱会、读书会或是桌上足球比赛等活动。
慵懒睡袋沙发椅
法兰克福的知名夜店"Cocoon"在2012年11月关门停业。它的装修十分新潮,尤其是将沙发、扶手椅、睡袋、毛毯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茧状休闲沙发椅(Cocoon)一度吸引了潮男潮女的目光。除了独具特色的家具,这家可容纳1500人的俱乐部还拥有两家饭店,数个吧台和舞池。
贵宾式服务
位于汉堡的"Ego"装修炫酷感十足。对于摄像师André Giesemann来说,在这里参加派对好像置身于一部科幻电影之中。"Ego"还提供贵宾乘车服务,人们可以盛装出席来参加派对。
让你一次听个够!
柏林亚诺伟兹桥地铁站轨下面隐蔽着一家叫"Golden Gate"的夜店。可能许多当地人也并不知道这家夜店的存在。这家规模不大的俱乐部每周四开始连续三天只播放铁克诺和浩室曲风的音乐,让电子音乐发烧友一饱耳福。
昙花一现
因为风格酷似柏林最知名的夜店之一“Berghain”,2008年底这家"Dice"开业初始时生意十分兴隆:它位于工业区,前身是一家变电站。可是新鲜感过后这家俱乐部就人气锐减,请来大牌DJ也难以回天。开业还不到一年就不得不黯然落幕。
红灯区的电子风
这家“ Golden Pudel“位于汉堡的红灯区——圣保利区。它的样子乍看起来并不像一家播放电子音乐的夜店,装饰的风格更像一个位于阿尔卑斯山的温馨小木屋。
柏林人的新宠
成立于2008年的“Tape”俱乐部开业后很快成为柏林“夜店族”的新宠。柏林主火车站附近终于诞生了一家“正点”的夜店。德文杂志《Prinz》评价这家俱乐部说,“Tape”有着全柏林最好的音效设施。
花园般的墓地
花卉飘香、绿茵碧草,德国的许多墓地并不让人感到害怕,而更像是一个静谧温馨的大花园。
悼念亡灵
基督教年历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是“死亡星期日”(Totensonntag)。在这一天,基督教徒会前往亡者安息之地悼念亡灵。在德国,墓地不仅仅是纪念死者的地方,因为安宁静谧、设计优美、历史悠久、一些墓地往往也是受欢迎的郊游地点。
名人安息地
人们慕名而来的目的也可能是为了悼念埋葬在墓地的名人雅士: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和夫人海伦娜·威格尔(Helene Weigel/见图)就安葬在柏林的多罗顿城市公墓(Dorotheenstädtischen Friedhof)。前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Johannes Rau)也安息于此。
花园式墓地
奥斯多夫公墓(Ohlsdorf Friedhof)占地391公顷,是全球最大的花园式墓地。自1877年修建完毕以来到现在已经举行过超过140万次葬礼。这里有23.5万个墓穴。演员、导演哥林多根斯Gustaf Gründgens)和作家博尔谢特(Wolfgang Borchert)就被安葬在这里。
特色墓碑
在中世纪,科隆的梅拉滕公墓(Melaten-Friedhof )一度也被当作执行死刑的地方。如今这里约有5.5万个墓穴,其中也有些离奇怪诞的墓碑:狂欢节是科隆的特有风俗之一——从墓碑上可以看到这位逝者对这个节日的热爱程度。
世界遗产
1818年开始投入使用的“历史墓园”(Historischer Friedhof)自1998年起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这座位于魏玛的墓园还埋葬着王公贵族:大文豪歌德和希勒的石棺就保存在这里。
山顶墓地
位于海德堡的山顶墓地(Bergfriedhof)自1844年启用以来,已经安葬了超过1.7万人。其中包括魏玛共和国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f/见图)。除此之外,这里也是女作家希尔德·多米(Hilde Domin)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卡尔·波希(Carl Bosch)的安息之地。
历史悠久
波恩老墓园(Alter Friedhof)以这种特殊的形式把波恩的历史从18世纪初就保存下来。这里的第一个墓穴建于1715年。从艺术史来看这里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晚期。很多伟大的艺术家都被埋葬于此,比如作曲家舒曼夫妇和哲学家施勒格尔(Wilhelm Schlegel)。
“艺术之家”
想要死后被埋葬在慕尼黑的圣乔治墓地(Friedhof St.Georg)并不容易,死者一定要满足某种条件才行。因为这块不大的墓地是著名艺术家们十分青睐的“栖身处”之一。这里的208个墓碑是巴伐利亚和德国文化文化历史的一个标志。除了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Erich Kastner)之外,这里还安息着电影怪才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和著名电影制片人伯纳德·艾辛格(Bernd Eichinger)。
森林墓地
位于斯图加特的“森林墓地”(Waldfriedhof)的一大特点是:从1929年起,人们可以乘坐缆车前往这个海拔一百多米高的墓地。德国前总统特奥多尔·豪斯(Theodor Heuss)画家、雕塑家奥斯卡·施莱默(Oskar Schlemmer/见图)就被埋葬在这里。
犹太墓园
柏林白湖犹太墓园是最有名的按照犹太丧礼埋葬死者的墓地。建于1880年,是欧洲面积最大的犹太人墓地。这里约有11.6万个墓位,是德国的受保护建筑。
“圣砂”
位于莱茵兰 - 普法尔茨州沃尔姆斯(Worms)的“圣砂”(Heiliger Sand)是欧洲现存的最古老的犹太墓地。根据估计,这座墓园于1034年建成,这一年也是沃尔姆斯第一座犹太教会堂成立的年份。在“圣砂”的约2000个墓穴中,现存的最古老墓碑建于1058年。有着2000多年里历史的沃尔姆斯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德国的犹太教堂
德国有很多犹太教堂。德国纳粹政府发动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75年后的今天,犹太教社区早已重新充满生机。
纳粹纵火犹太教堂
1938年11月9日夜间,德国纳粹摧毁了数以百计的犹太教堂。所谓的“水晶之夜”是德意志帝国对犹太人有组织的暴力活动的高潮之一。一些犹太教堂在战后被重建,也有一些教堂幸免于难。
归属的象征
2001年,德累斯顿市举行新建犹太教堂的竣工典礼。立方体形的建筑成为该城市犹太社区的象征。新教堂的地址具有历史意义:1938年被焚毁的德累斯顿老犹太教堂的原址。
德国最大的犹太教堂
位于柏林雷克街(Rykestraße) 的犹太教堂到2007年维修完毕用了三年时间 。该教堂建于1904年,拥有1200个座位,是德国最大的犹太教堂。1938年纳粹纵火焚烧犹太教堂时,该教堂幸免于难。德国纳粹党卫军曾将教堂作为马厩,它从1953年开始重新成为犹太教堂。
木框架结构的犹太教堂
从1945年开始,德国蔡勒市幸存的犹太人就重新开始在犹太教堂做弥撒。该教堂建于1740年。1938年11月,党卫军攻击了萨克森州这座迄今最古老的犹太教堂。他们摧毁教堂设施,将托拉卷轴扔到了大街上。许多犹太人在被驱逐之前曾被关押在这里。 此后,蔡勒市对教堂进行了修缮之后,于1974年重新恢复使用。
被迫摧毁自己的教堂
冷战结束后,什未林市的犹太社区迅速发展壮大:许多前苏联的犹太人移居德国。2008年该市在昔日老犹太教堂旧址新建的一座教堂投入使用。当年,纳粹逼迫什未林的犹太人亲手摧毁自己的教堂。
柏林的地标建筑
新犹太教堂的圆顶高高耸立在柏林的建筑群中。建于1866年,可容纳3000人的该教堂曾经是德国最大的犹太教堂。1938年11月,虽然一名警察阻止了纳粹对教堂的破坏,但是教堂却在战争中被毁,只剩下残垣断壁。如今在新建的教堂内,游客可以观看介绍犹太人生活的展览。
歌剧院变犹太教堂
1946年,拜罗伊特的犹太教堂重新恢复使用。该教堂是德国唯一幸存的古老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至今还在使用的犹太教堂。该建筑自1715年开始作为拜罗伊特的一个歌剧院,后来犹太教区将其改作教堂。目前该建筑正在进行彻底翻新。
教堂地点不寻常
座落在犹太人墓地的这座建筑原本是一座灵堂。因位于哈勒市中心的教堂被纳粹摧毁,犹太教会在1953年将这座建于1894年的灵堂改建成教堂。这是德国唯一的一座位于犹太墓地的犹太教堂。
科隆犹太教经师授职典礼
自犹太人大屠杀以来,科隆犹太教再也没举行过经师授职典礼。直到2012年,在科隆犹太教堂首次为4名经师举行仪式。水晶之夜后,犹太教堂成为一片废墟。1959年犹太教堂才被重建。科隆的犹太人和德国许多地方的犹太人一样,开始恢复其宗教生活,而众多的新、老犹太教堂成为了见证。
德国的桥梁
从罗马废墟到现代工程艺术的亮点-德国众多的桥梁成为标志性建筑。有些桥梁历史悠久,经历了战争,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罗马遗产
特里尔这座横跨摩泽尔河的罗马时期的桥梁是德国最古老的桥梁之一。最初这里建造的只是一座木桥,后来罗马人从附近的埃菲尔山取来玄武岩石块建成了这座石桥。桥的支柱建于公元2世纪。桥的上部在公元12世纪和18世纪时两次被法国军队炸毁后两次重建。
潜在的爆炸危险
费马恩大桥(Fehmarnsbrücke)于1963年投付使用。该桥建于冷战时期,大桥的车道下设有6个可安装置炸药的地方,以防在可能遭到入侵的情况下炸毁大桥。该大桥连接着波罗的海岛屿费马恩和德国东北端的陆地。
埃尔富特的中古历史文物-克莱默大桥
从前,小商贩在这座桥上兜售其商品。位于埃尔富特老城的克莱默大桥(Krämerbrücke)曾经是贯穿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重要商道的一部分。今天,格拉河畔大桥周边遍布画廊和艺术品商店。每年6月,埃尔富特市都在这里举办纪念城市中古历史的盛大节日。
通往瑞士的带顶大桥
一些早期建造的木桥都带有顶棚以防木桥受到风雨的侵蚀。巴德塞肯恩(Bad Säckingen)大桥连接着德国同名地区和瑞士的施泰恩地区。该木桥横跨莱茵河,全长204米,是欧洲最长的一座带顶木桥。
格尔茨施拱桥
1800年之后,德国铁路网大规模扩建,使工程师们面临着新的挑战。跨跃萨克森格尔茨施(Göltzsch)河谷的这座高架桥,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其雄伟壮观的桥拱上来看,在当时都是杰作。1851年格尔茨施拱桥投入使用时,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桥梁。直至今天,它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砖砌桥。
架在悬崖峭壁之间的桥梁
这座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的桥梁建于1851年,位于如今萨克森州的小瑞士国家公园。大桥自建成以来,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横架在易北河畔200米高岩石间的石桥以及在桥上漫步俯瞰周边奇山异景。
雷马根的卢登道夫大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位于雷马根的卢登道夫大桥(Ludendorff-Brücke)对盟军来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跨越莱茵河的交通要道。1945年美军占领了该桥。之后纳粹进行返攻,将大桥炸毁。在德军夺回该大桥10天之后,大桥彻底坍塌,造成众多士兵丧生。画面上是残存的桥头堡,如今成为和平纪念馆。
横跨东、西柏林的大桥
1961年建起柏林墙之后,奥博鲍姆大桥(Oberbaumbrücke)跨越东、西柏林,一半属于东柏林,一半属于西柏林。武装的军人在施普雷河畔巡逻,把守着大桥上的边境检查站。今天,该大桥连接着柏林的弗里德里希晒恩(Friedrichshain)和十字山(Kreuzberg)两个城区,成为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统一的标志。
科隆的“同心锁”大桥
科隆莱茵河上的霍亨索伦大桥(Hohenzollernbrücke)始建于1911年,二战时被炸毁,后被重建。该桥不仅是交通要道,而且还是情侣们表达浪漫爱情的地方。成千上万的情侣在这里挂上他们的“同心锁”。这些锁的重量加起来估计超过2吨。
易北河上的水桥
两德统一后,人们开始扩建横贯德国的水路。2003年,马格德堡的水上交通枢纽竣工。该水路将德国中部运河与易北河相连-缩短了水上航运的路程。易北河上的运河大桥全长900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可通船渡槽。
连接德法两国的三国桥
连接德国莱茵河畔威尔与法国于南格(Huningue)的三国桥(Dreiländerbrücke) 因临近德、法和瑞士三国的交界处而得名。高248米的大桥建于2007年,是世界上仅供步行者和骑自行车者使用的的最长的步行桥。2008年,该桥荣获德国桥梁建设奖。
巨大的色标
这座已经停止使用、外表简陋的铁路桥坐落在乌珀塔尔市。虽然它算不上桥梁建筑设计上的一个亮点,但是自2011年涂鸦艺术家赫伊沃尔德(Martin Heuwold )带领一组失业者在灰色的水泥桥体上涂上了鲜艳的色彩之后,这座颓废的大桥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
德国经典:布谷鸟钟
有人觉得它带着浓厚的小市民气,也有人对它趋之若鹜。布谷鸟钟不仅是钟表,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老熟人的新面孔
德国艺术家斯图普(Stephan Strumbel)让传统的布谷鸟钟具备了现代波普艺术特征。霓虹灯元素的应用毁誉参半。2011年,斯图普作为第一名德国艺术家为《纽约时报》杂志设计了一款布谷鸟钟。
经典传承
早在17世纪,萨克森州的奥古斯特选帝侯就拥有一座布谷鸟钟。华丽的钟表主要产于德国南部的黑森林。此钟的妙处所在:每个小时,机械的布谷鸟都会从木房子里探出来报时。
世界最大的布谷鸟钟
在黑森里特里堡的布谷鸟钟问世前,图中这块产于巴符州绍纳赫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布谷鸟钟。它的制造者多德(Josef Dold)也承认,特里堡的那块要大一点儿。而手工制作这块表用了多德三年的时间。
各种布谷鸟
“布谷鸟钟 - 我的爱”是德国富特旺根钟表博物馆的一个特别展览。展览截至2013年11月,展示了各式各样的布谷鸟钟。该博物馆成立于1852年,是德国最大的手表收藏博物馆。
日益减少的布谷鸟
布谷鸟钟几乎随处可见,然而布谷鸟却越来越少了。每年,布谷鸟在非洲过冬后迁移回欧洲,把鸟蛋产在其他鸟类的巢中。这就意味着,它们下一代的养育全部托付给“继父母”了。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它们在欧洲繁殖季节提前,可供产蛋的鸟巢也因此不足。
可以穿在身上的布谷鸟钟
不,这不是最新时尚走秀,而是杰塞尔(Leon Jessel )1917年的轻歌剧《黑森林姑娘》新版中的一条裙子。当年,女星凯特尔(Mariel Ann Keitel)试演的角色曾将布谷鸟钟套在身上。
手心的热量
弗赖堡大学的理查德(Franz Richardt )为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设计了该布谷鸟钟,人们身体的热量推动表针的摆动。当人们握住它时,一台热发生器将人手产生的热功转化为电能,钟里的布谷鸟也因此获得报时的能量。
时间在翅膀间流逝
一只毛绒鸟,戴着一条数字时钟项链。第一眼望去,颇具挑战性。这是卡尔斯鲁厄国立博物馆的“设计+情感”展览。该布谷鸟钟的演绎版来自于设计师迈克尔(Michael Sans)。
狂欢节上的“布谷鸟钟”
黑森林的钟表匠称,他们的大部分客户来自于美国。不过一些德国人对于布谷鸟钟情有独钟。在狂欢节上(如图),他们也愿意乔扮成“布谷鸟钟”。
外国游客看慕尼黑啤酒节
每年都有超过600万人前往慕尼黑参加啤酒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特蕾西亚草坪上一同狂欢。
文化的大草坪
慕尼黑啤酒节每年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万名游客前往“朝圣”。来自墨西哥的Manuel已经在德国居住了一年。他认为啤酒节的气氛“奔放且友善”。他的阿根廷友人Macarena补充说:“传统服饰就是啤酒节的一部分,穿上这身衣服立刻就能融入其中,不再是外人。”
萨尔兹堡“代表团”
这群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法国和捷克的学生们都在萨尔兹堡念书。他们对派对充满期待,立刻就要到啤酒节帐篷中狂欢。Petra(图右)选了件男式传统皮裤:“这比低胸裙装舒适多了。无论是用餐或在桌上跳舞都很方便。”
火车站买衣服
来自美国的Dana、Sue、Nancy和Jeff至今只参加过美式啤酒节。Dana说:“通常只有一个啤酒摊。这里的规模真是太壮观了!”这四名美国人此行还打算品尝德国美食。Sue和Nancy当然也穿上村姑装。Sue表示:“这件村姑装是我临时在火车站添购的。”
铜管乐和云霄飞车
来自保加利亚的Svetna和Alexander已经在德国长居了20年。每年他们都会到特蕾西亚草坪参加啤酒节,通常会带上孩子一同前来,不过这次随行的是从保加利亚来拜访他们的友人Peter。Svetna说:“不带孩子出门,我们就能在啤酒节帐篷中尽情享受,我非常喜欢那儿的铜管乐。明天我们又得带着孩子去过山车前排队了。”
未成年请勿饮酒
这对来自中国的夫妻带着四岁的女儿April在啤酒节帐篷中点了只烤鸡享用。April端着酒杯当然只是为了拍照。“我们之前在瑞士旅行,这次为了啤酒节特地来德国一天。在北京也有啤酒节活动,但是这儿的规模大得多了。”
避开午后人潮
Rose和Lyn定期从美国来慕尼黑拜访友人Rosanna,啤酒节是必定安排的行程。Rose说:“不过我们都是上午去,这时的气氛最好。下午的人潮太汹涌。”她建议,“每个人一生至少要来一次”。
在桌上热舞
印度人Sherbir目前正好在慕尼黑公干。他打算在这期间去啤酒节四次。“气氛非常热烈,我以前从来没在桌子上跳过舞。”今天陪着他一起来的还有德国同事Steffi,她的衣橱中挂了四件不同的低胸村姑装。
穿着海滩鞋漫步啤酒迪斯尼乐园
来自巴西的Marcia和Lia安排了一连串的派对马拉松。Lia形容这里就像“啤酒迪斯尼乐园”。Marcia穿着租来的村姑装和一双拖鞋。难道不觉得这双鞋特别突兀吗?Lia说:“只有外头下雨时,我才穿上拖鞋。我的包里还有另一双更结实的备用鞋。”
牛角配苏格兰裙
Matt(图中)为了参加啤酒节作了特殊打扮:戴着牛角和塑胶胡子,再搭配苏格兰裙。他和Shane从美国来拜访他们的友人。Matt说:“这里的人都非常友善。可惜我无法在帐篷中定到位置,定座系统挺复杂的。”
一同狂欢的陌生人
自2007年起住在德国的印度人Radhika表示:“来到这里与各色各样的人相遇是舒解压力的良方。”同行的友人Monica也认为,与陌生人坐在同一张桌子前一同狂欢,确实令人感到相当愉快。
柏林墙上的艺术
昔日的东西方边界柏林墙和它的历史激发了艺术家们的灵感。
现存最长的一段柏林墙
1990年来自21个国家的118位艺术家在一段柏林墙遗址上作画。这里后来被称为“东区画廊”(East Side Gallery),成为吸引旅游者的磁石。其实还有艺术家在其它一些界墙和过境站的遗迹上留下了作品,只不过不如这里有名。
涂鸦
位于普伦茨劳贝格区(Prenzlauer Berg)的柏林墙公园里一段原为东柏林一侧的界墙自80年代以来不断被重新喷涂。画作的内容有时不乏政治色彩,但这些都是非法涂鸦。柏林已成为街头艺术(Street Art)的一大中心,原因之一就是这些被涂鸦的高墙。
越境者
在柏林中区肖赛大街(Chausseestraße)的过境关卡地界内和地下,过去常有野兔出没。艺术家Karla Sachse于是创作了这幅“野兔的家”。兔子们经常弄响警报,还在墙下挖掘地道。
逝去的年代
在伤兵大街(Invalidenstraße)和砂罐桥(Sandkrugbrücke)这两个过境关卡,东西柏林市民可以持签证通行。Gabriele Basch的这幅地面马赛克反映了当年东德人心目中西部的“浮华世界”:壳牌、奔驰和汉莎航空的标志今天看来就像一个早已逝去年代的出土文物。
纪念遇难者
当年的东西德边界穿越今日的政府建筑区。1990年Ben Wagin和其他几位艺术家在这里创作了“树木议会”,墙上有和平运动的呼吁文字,有暴力和逃亡的画面。旁边还有纪念在柏林墙脚下被击毙的逃亡者的石刻。
分裂的城市
在著名的查理检查站(Checkpoint Charlie),人们可以看到Yadegar Asisi的反映80年代柏林墙内外日常生活的全景画。这幅15米高的画作上,是从克罗伊茨山(Kreuzberg)眺望东柏林中区的景象。所有景物都是1比1的真实大小。
冷战战士
直到1961年,苏联和美国的坦克还在查理检查站的两侧相互对峙。Frank Thiel的灯箱装置作品让人回到了那个年代。一名苏联士兵和一名美国士兵背对背站着,面朝各自的主权领地。
墙上的波普艺术
2012年在查理检查站旁正式开放的“自由公园”引起了争议。人们可以在这里买下一堵经过艺术加工的柏林墙,参与创作的艺术家包括来自纽约的James Rizzi 和Lisa Grubb等。Keith Haring于80年代在西柏林一侧的一段墙上作画,属于最早“美化”柏林墙的人之一。
谁赢谁输?
在欧伯鲍姆桥(Oberbaumbrücke)的昔日过境关卡旁,如今有两个灯光源在玩“石头、剪刀、布”。和孩童们的游戏一样,Thorsten Goldbergs的这个装置艺术作品里哪一边赢、哪一边输,也完全由偶然来决定。
远观效果
Jonathan Borofsky在欧伯鲍姆桥附近的装置艺术作品“分子人”(Molecule Man),用分子形象的组合,象征了人的存在。三个30米高,45吨重的巨大铝制人似乎像漂浮在昔日的界河——施普雷河(Spre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