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解析十七大:没有张扬的政治改革?

潇阳2007年10月9日

在一个权力交接缺乏制度性保障的政治体制内,十七大的最重要新闻看点依然是幕后角力后水落石出的人事沉浮。有观点认为中国现在的政治是“常人政治”,以别于至邓小平时代为止的“强人政治”。如果说十六大还是“强人意志”的安排,那么十七大则将以“常人妥协”作为政治安排。德国之声记者潇阳认为,“常人政治”的本身就是一场没有张扬的政治改革。

十七大不会很张扬图像来源: AP

日前与一位中国新闻界人士交谈时,他提出将中共建政以来中国政治分为“强人政治”和“常人政治”两大类型的说法。“强人政治”便是毛泽东和邓小平掌握最高政治权力的政治,“常人政治”则是胡锦涛一代开始的政治。由于江泽民主政时至少在前半程受控于“强人”,因此可以被视作从“强人”到“常人”的一个过渡。“强人”之强就在于他的个人意志与权威能够在基本上没有妥协的条件下贯彻,“常人”之常就在于他的个人意志与权威受到制约与挑战,他的政治行为必须是妥协的。需要指出的是,“强人”与“常人”之分并不是规范性的政治统治形态分类,如“极权政治”、“威权政治”或者“民主政治”等分类。也就是说,中国的“强人政治”和“常人政治”在实质上都属于“威权政治”的一种。

胡锦涛是不是“常人”,外界最关注的十七大人事布局问题就自然成了检验这一说法的一个具体标尺。如果中共的权力核心-政治局常委的组成像媒体和坊间猜测的那样由“团派”、“江系”和“太子党”联合组成,那么这一结果就会被看作是印证了胡锦涛是“常人”的说法。笔者认为,判断胡锦涛是“常人”还是“强人”,更主要的还是应该以他能否“大胆”启动民主政治改革为标准。

中国何时开始政治改革?这是每逢中共党大会时中国政治观察家必然加以热衷猜测的问题。其实从中共十五大起,就有不少观察家猜测中共要启动政治改革,但这样的猜测最后都一次次落空了。如果从“强人”与“常人”之分野的立场看,政治改革的难产未尝不是一种“正常”,因为即使假定胡锦涛有启动政治改革的意志,但是他作为一个“常人”却没有这样的政治权威。从这一点看,中国的政治改革其实已经在悄然进行,只不过这个过程的背后没有一个明显的“推手”。十七大上,如果胡锦涛不但有政治改革的意志,而且能将政治改革的意志加以实现,例如将中共的意识形态向“社会民主”方向转变,那么胡锦涛就仍然可以说是个“政治强人”。

可以判断的是,“民主政治”并不是这样一种的没有经过张扬的政治改革的预设目标,但“权力民主化”必然是这一过程的结果。如果说“民主政治”的价值基础是林肯经典概括的“民主民治民享”,那么“权力民主化”指的是在不质疑权力合法性来源的前提下少数政治精英对绝对权力的一种“分享”或者“分赃”。无疑,被分享了的绝对权力是一种受到制约的权力,这也是中国政治体制内外的所谓“民主派”在对“民主政治”在可见的未来基本不会实现的情况下,对党内靠分派来实现权力制衡的一种期望。

这一期望并不与胡温主政的思路矛盾。“常人”胡温基本上沿袭了强人邓小平的思路,认为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式制度(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开放必然会破坏中国的稳定,而稳定则是中国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到胡锦涛和温家宝2002年主政起,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实际上只剩下了一个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固守这一原则的底线不被突破的前提下,胡温二人在不同的场合都明确提出过要进行“党内民主”的改革。

“党内民主”固然是几十年来中共话语体系中的一个基础词汇,但是党内民主在中国八十多年的历史中其实从来没有实现过。胡温的“党内民主”如果不再只是一个装点门面的幌子,那么它必然离不开“党内选举”和“党内分派”这两大内容。从中国老大哥那里学得改革开放经验的越南共产党实行总书记差额选举,从而反过来为老大哥树立了一个“权力民主化”的样板。可以想象的是,胡锦涛如果有意推动“党内民主”,在一定权力层次上的差额选举将是一种可选模式,例如党大会代表甚至中央政治局常委实行差额选举。十七大前,海外媒体对胡锦涛接班人的猜测在席近平和李克强二人之间摇摆不定。也许,胡锦涛之后,中共效法越南,总书记在席李二人之间差额选举产生。

“党内分派”指的是权力与人脉渊源的派系,如介于现实与传说之间的“江系”、“团派”、“江苏帮”和“石油系”等等,那么这样的权力制约并不是一种政治进步。如果这样的分派指的是意识形态与政见上的多元化,那么这样的“党内分派”实际上已经在形成。就像刘晓波在写给德国之声的十七大专稿“中国体制内异见的左右分野”中说的,“体制内外的政治异见声音越来越大”,“无法再把全民全党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声音上。特别是党内的民主派和毛派,二者的政治观点都不同于现任当权者,不时地发出批评性的声音,已经成为今日中国的政治风景之一”,“即便是现任官员的公开发言,也不再是千人一腔,有些官员甚至不与中央保持一致”。体制内也好外也好,异见声音的得以表达而且得到当权者容忍,这虽然不能说是“政治改革”,但至少是中国的“政治文化改革”。政治文化的改革最终促进政治改革,这也许是中国未来政治沿革的一个“中国特色”。

被认为是党内民主派主要发言平台的杂志“炎黄春秋”今年七月份刊登山西省委党校教授吴敏的“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及其实践”一文,以该杂志贯有的打擦边球方式,暗中批评新一代领导人不敢碰“以党治国”和“党权高于一切”的戒条,回避真正的政治改革。吴敏认为,1997年到现在中共执政理念上的新元素新风格,例如“依法治国”,“和谐社会”,“亲民政策”,还有温家宝主动提出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等没有足够的改革力度或者根本谈不上是根本性改革。但是要想快刀斩乱麻地结束“以党治国”,恐怕仍需要有一个“政治强人”。在胡锦涛还只是“政治常人”的情况下,能进行一种不张扬的渐进式政治改革已经是对十七大的一个合理的期望了。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