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 鸣枪事件发生在获警方允许的"荃葵青大游行"结束之后。部分示威者没有离开游行现场,而与警方在多地发生了冲突。周日(8月25日)晚间,在二坡防、破坏麻将馆等地,警民冲突愈演愈烈。数十名示威者持棍棒追打几名落单的警员,至少4名警察拔出随身佩戴的手枪指向示威者,现场传出了一声枪响。
香港新界南总区刑事部警司梁国荣则在察看现场后表示,据他初步了解,有警员曾经在生命受威胁时开枪。他指出,一般情况下,军装警员持有左轮佩枪,但更多资料要经调查后才可以交代。
稍后,香港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确实有一名警察在沙咀道开枪示警,以保护现场市民即警员的人身安全。警方发言人余铠均说,过百人以铁枝、竹枝等武器"疯狂袭击"警员,6名警员目击同袍跌倒后被袭,拔出配枪。其中一人朝天鸣枪,没有击中任何人。发言人还指责激进示威者投掷燃烧弹、砖块等"致命武器",已经"目无法纪、不可理喻";而鸣枪警员"表现英勇、克制",开枪的行为"必须及合理"。特区政府则发表声明,强调落单警员被多名"暴徒"袭击,在声明受到威胁下"向天鸣枪示警"。声明还严厉谴责"暴徒",并表示警方会予以追究。
"无良记者"应当"配合警方执法"?
这几名落单警员在拔枪时,除了指向激进示威者,也一度指向现场记者,引发诸多记者不满。对此,警方发言人余铠均则强调,希望记者配合警方执法,为自己人身安全负责。她进一步解释说,周日的荃湾冲突是"非常时刻",并非日常工作,因此难以便利媒体采访,且当时情况容易令警务人员遭受严重伤亡,而记者则夹在"暴徒"与警察之间,"警方为保护自己而鸣枪警告"。余铠均并没有解释为何持枪指向记者。
香港警察队员佐级协会周一(8月26日)则发表声明,在谴责激进示威者"目无法纪的违法暴力行为"的同时,也呼吁记者在工作时切勿逗留在危险位置,以免阻碍警察工作。"有记者忽视自身安全,经常逗留在警方防线与示威者之间,此举不但危害记者自身安全,更严重阻碍警方工作。"
“反送中”运动中港警首次开枪示警
中国官方背景的媒体《环球时报》则在社评中指责"无良记者"与"阴毒暴徒"默契合作、欺骗世界舆论。"有部分无良的报道者不去展示暴徒的恶行,而是抓拍警察被迫举枪的镜头,宣扬警察使用暴力。"社评认为,激进示威者如今正在对香港警方进行"大碰瓷",从而迫使警方升级自卫行动,并且"不公正的报道者渲染成警方对示威者'无理、残酷的镇压',进一步点燃部分公众的情绪,促使局势持续增温。"" 从暴力示威一开始发生,打击目标就指向了香港的警队。香港激进舆论的抹黑重点也是警察的执法。"而社评末尾的论述,则具有明显的威胁意味:"香港警察保持士气和战斗力具有关键意义,香港的建设性力量和整个国家都不希望局势将警察队伍最终拖垮,整个城市陷入无政府状态,直至走到国家不得已采取断然措施的那一步。"
香港《明报》援引《警察通例》第39章强调,警务人员应以"互谅互让"态度尽量配合媒体工作、不应阻碍摄录,但是通例并没有提及传媒工作者应当配合警方执法。
2014年占中运动发起人之一、服刑四个月刚获保释的戴耀廷在周一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政权要维持其不正当性的情况下,香港警方被逼成为了磨心。戴耀廷表示,他能够明白和体谅警员,认为他们因无法离开工作岗位而只能自圆其说,比如在对讲机中将示威者形容为"曱甴"(意指蟑螂或阴毒之人)。因此他不会辱骂警方,也不会称后者为"黑警"。
从“反送中”开始到现在,部份前线示威者已经和警察交手多次。 随着经验累积,他们不但学会升级装备,也学会发挥想象力,让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发挥其意想不到的功能。
图像来源: Reuters/T. Siu从这张6月12日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出,一些前线示威者已经学会佩戴头盔与眼罩来保护头部与眼睛等较脆弱的部位,但是这个时后的口罩还是主要采用过滤性比较差的医疗口罩。 医疗口罩的作用与其说是防范催泪烟,不如说只有掩饰身份的功能。
图像来源: Reuters/T. Siu这张照片摄于7月14日的沙田。在抗争中期,越来越多前线示威者戴上眼罩(护目镜),并改变眼罩的颜色,避免曝露身份。自行车脖围和医疗口罩一样,对于催泪烟没有什么防御力,主要是拿来遮掩长相。中间后方戴黑帽的示威者已经学会在前臂上缠绕保鲜膜或胶带,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皮肤接触到催泪烟或胡椒喷雾而感到不适。
图像来源: Reuters/T. Siu从8月开始,越来越多示威者将医疗口罩升级为过滤性能较好的“猪嘴”。镭射笔也在8月初成为示威者的道具之一,被用来干扰警察办公或是干扰摄影。
图像来源: Reuters/Kim-Hong-Ji有些示威者会佩戴自行车或是摩托车的护膝与护肘,而有些示威者因不能满足于工地安全帽的保护性能,开始使用更高阶的WarGame迷彩头盔保护自己。但是截至八月为止,做这样装束的示威者还属于少数。
图像来源: Reuters/K. Pfaffenbach雨伞因防水、轻便、好携带,成为前线示威者的必备防具。 虽然雨伞没办法承受警棍或是布袋弹等冲击性较强的攻击,但是却可以有效防止液体、喷雾类的攻击,例如警察的胡椒喷雾。 人多的时后,示威者会把雨伞高举并接合边缘,形成简易的防御阵线。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 Kwan示威者在人多时,会把雨伞高举并接合边缘,形成简易的防御阵线,防止被警方从高空发射的催泪弹打中。
图像来源: Reuters/I. Kato示威者也会拿路边的木板当做盾牌。虽然不比警察的长盾坚固,但是多少能够防御杂物。
图像来源: Reuters/K. Kyung-Hoon“铁马”在香港街头十分常见,平日是用来隔开车道与人行道,避免行人不小心被人潮挤到马路上。 示威者为要拖延警方的清场速度,在警方清场之前,就会先在抗争人潮外围设置路障。 除了少部份的活动式铁马之外,大部分的铁马都是固定在人行道上,示威者需要把人行道的砖头撬开,才能把固定在人行道的铁马拔起来,做成路障。像这样的路障可以有效地拖慢警察推进防线的速度,让示威者有时间撤退。
图像来源: Reuters/Kim Kyung-Hoon照片中的红白色路障叫做水马,也是香港街头常见的人流管制物品。示威者也曾经拿水马当路障瘫痪交通。水马虽然比铁马好移动,但是相对比铁马脆弱许多,是一种警察很容易就能排除的障碍物。
图像来源: Reuters/Eloisa Lopez塑胶束带轻便而且难破坏,是捆绑物品的理想工具。示威者将路边的铁马集中起来之后,便会用塑料束带三个一组地把铁马捆绑成三角形,堆成路障。
图像来源: DW/Hao-Wei Yang有时后用束带捆绑铁马太麻烦,示威者也会用透明胶带直接把铁马绑起来。
图像来源: DW/Hao-Wei Yang路边时常可以见到的交通锥,虽然显眼但是并不坚固,很少被示威者拿来当做路障使用。 反而是在警方发射催泪弹之后,示威者会用交通锥盖住催泪弹,让其他人涌上前,用矿泉水浇熄催泪弹。
图像来源: Reuters/T. Siu铁碗方便携带,又坚固,如果现场没有交通锥,示威者便会改用铁碗盖住催泪弹。 在一些极危险的情况下,示威者也会举起铁碗保护头部。
图像来源: Reuters/E. Lopez前线示威者对付催泪弹,除了把它熄灭之外,有时后还会把催泪弹捡起扔回给警方。 但是事实上催泪弹才刚发射,本体非常烫手。 因此示威者会配戴手套保护自己的双手。
图像来源: Reuters/I. Kato示威者用购物车装载的物资包括: 矿泉水、生理食盐水、保鲜膜、工地安全帽、防毒面罩滤芯。在示威者的眼睛或皮肤受到催泪烟或胡椒喷雾刺激时,用生理食盐水与矿泉水冲洗都可以及时舒缓不适感。
图像来源: DW/Hao-Wei Yang鸡蛋是抗议群众常拿来发泄不满的工具,原因之一是它难清理,而且容易残留味道。香港“反送中”示威者曾丢鸡蛋的对象包括中联办、警察总部、旺角警署、将军澳警署、沙田警署、几位民建联议员办事处等。
图像来源: Reuters/T. Siu示威者也会将人行道挖下来的砖头收集起来,在警民对峙时扔向警方,或是拿来砸破警署玻璃。
图像来源: Reuters/K. Pfaffenbach在警民冲突当中,示威者有几次向警方投掷汽油弹。汽油弹又称燃烧瓶,外文原名“莫洛托夫鸡尾酒”,是一种装有化学助燃剂的酒瓶,因应不同场合需求,内容物的成分也会有所调整。
图像来源: Reuters/T. S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