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引发新一轮政治猜谜
2011年1月16日据香港《明报》本周透露,早前获保外就医的“结石宝宝”维权家长赵连海可能已经回家。《明报》的报道写道:"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引述北京大兴区团和派出所消息称,赵连海已离开医院回家,但未能证实赵昨日仍否在家。本港有电视台拍到赵家中有一名男子,但距离太远,不能确认是否赵连海本人。"
报道接着写道:"由NOW宽带拍到的画面,赵妻李雪梅在厨房煮食,1名男子两次进入厨房,时间共约20秒,并曾敲卧室的门。与被捕前的赵连海相比,该男子身形相仿,但较白较胖。昨日赵家所在屋苑并无特别加强保安,但屋苑两个门口的保安仍禁止记者入内。"
仍是人,不是神
在香港内部,司徒华去世后,各方反应不一,对此,香港《苹果日报》发表社论,题为《关于司徒华评价的奇异现象》。社论写道:"近一星期,香港政界、传媒,不分左中右,掀起铺天盖地对司徒华的赞颂之声,几乎把他评为“完人”了。……在这一阵赞誉声中,最奇怪的,是过去骂他“反中乱港”的、反对他这 20年坚持“平反六四”的,包括特首在内的亲共政治人物,也包括不知刊过多少骂他骂支联会文章的左报,竟对他交相赞誉起来。曾特首称赞他“一生热爱中华及香港,致力推动民主发展”,曾钰成说他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的斗士”,范徐丽泰和谭耀宗都称道他“热爱祖国”。《大公报》有评论称他为“资深民主人士”、“是港人社会中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有“鲜明的爱国立场、强烈的民族观念”。就像陶杰所形容,这是一群饥饿的秃鹰向司徒华进行的“政治天葬”。"
文章写道:"这是香港出现的关于“司徒华评价”的奇异景象:过去骂他的,今天对他交相称赞;而部份曾深受他影响的同路人,对他反而有微言。……司徒华虽不凡,但他终究也是一个人。人有七情六欲,人也会犯错误。其次,他是个政治人,是参政而不是仅仅议政的人物。"
文章最后写道:"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他仍是人,不是神,也不会是“完人”。他是政治人,是会妥协也会犯错的政治人。神化他有违他人生的宗旨,拿他生命最后阶段的一件事做文章,无论褒贬,对他这一生都是不公平的。"
政治隐喻盛宴的背后是高压政治箝制言论空间
《明报》本周还发表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导师蔡子强的文章,题为《中国为何特多政治隐喻的猜想?》。文章写道:"我记得当年追看国内人气电视剧《雍正王朝》,其中印象深刻的一幕,便是仍未获康熙授予王位的雍正,为满清国库向一众大臣、皇亲、国戚追收欠款,因为过于雷厉风行,任谁都不卖帐,结果弄得自己四面树敌,焦头烂额。当时国内坊间都说,那是影射正为国家清算“三角债”,而弄得自己灰头土脸的总理朱镕基。......不久之后,国内又有另一套人气电视剧《汉武大帝》,描述仍未成年登基的汉武帝,如何在窦太后(武帝祖母)的阴影之下,忍气吞声,默默巩固权力,结果磨剑十年,终于得以掌权。当时在国内又引发另一轮政治联想,说这不是影射在江泽民的阴影之下,那个诚惶诚恐,生怕行差踏错,结果两届党代表大会(10年)之后,才得掌权力的隔代承继人胡锦涛吗?"
蔡子强的文章接着写道:"近日,国内亦有一套电影,不单票房大收,还引发新一轮政治猜谜、解读的热潮,那就是姜文自导自演的《让子弹飞》一片。那是一套以民国初年为背景,由姜文饰演的土匪张麻子,冒充由葛优饰演的县官马邦德,往鹅城走马上任,惹上由周润发饰演的当地土豪恶霸黄四郎,结果恶斗连场,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斗智斗力的故事。国内无论网络以至坊间,都兴致勃勃的讨论,认为这是一套拥有大量政治隐喻的电影,讽刺国内现实上的贪污腐败、人民的盲目/投机/民粹,以至政治禁忌如八九六四等。这些讨论指出,片中有着大量的政治符号,例如:片首的马拉列车,那是指以马列主义,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结果遭到伏击,人仰马翻;张麻子就是带领群众打倒地主、土豪,瓜分他们土地财产的共产党;“筒子”谐音就是“同志”;鹅城就是暗示版图像一只鸡的中国,鹅就是随波逐流的芸芸众生;黄四朗就是既得利益集团/国民 ……"
蔡子强写道:"当然,借古讽今,借故事针砭时政,举世皆有,但为何中国却特别多,而且对号入座的游戏,更炒作至全城鼎沸的地步呢?……官方加诸于媒体身上,恍如紧箍咒的言论自由尺度,窒碍了言论。如果可以好似民主社会一样,每天各种观点都能够在媒体上畅所欲言,那么那些有心人也不用如此挖空心思,来把政治观点通过种种借尸还魂的方法道出;而读者亦不用如此如饥似渴,也要在这些故事中进行译码重组,以啜取出一丝半丝的政治养分。在香港,哪怕是天皇老子,由曾荫权到李嘉诚,哪个不能公开骂?六四更不会是顾忌,那用“民国8年九筒带领6个弟兄干掉黄四郎”,那样的迂回、转折、挖空心思。所以,香港的政治,就是没有那样的想象力。一场政治隐喻盛宴的背后,其实正是高压政治箝制言论空间下的萧飒与苍凉。
摘编:李华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