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评论:作案者的来源扮演何种角色?

2019年7月30日

这桩案件必将在德国社会引发广泛的社会争论。德国之声总编Ines Pohl指出,因此,报道出全部真实便更其重要。

Schild Frankfurt am Main Hbf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imageBROKER/M. Moxter

(德国之声中文网)一个可怕的行为震动了德国:在法兰克福,在德国最大的火车站之一,一名8岁男孩和他母亲被人推向一列进站客车。孩子死了,他妈妈得以自救。疑似作案人拔腿逃逸,在目击者们的帮助下,被警方截住并逮捕。数小时后,警方一名发言人通报说,此人40岁,依据现在掌握的情况,他与受害者无个人关系。他来自厄立特里亚。

独立的记者的任务是:如实报道。它听来简单,实际不易。因为,一个信息,媒体传播--或者不传播,都会影响社会讨论。故此,在报道上,德国媒体责成自己遵守"伦理准则",即俗称的"新闻报道守则"。

有理由知情

准则中有多项规定,其中就包括,在报道暴力犯罪事件时,何时应提供作案人来源的信息:"如果它与犯罪行为本身有关,或公众对之有着合理的兴趣。"此外,在提及嫌疑人或作案人的种族、宗教和少数族群的背景时不得导致就个人过失而产生一种带歧视性的一概而论。

那么,这个疑似作案人来自厄立特里亚这一事实具何种意义?德国之声应该报道吗?

自默克尔总理2015年夏决定不关闭边界,让那些当时主要为躲避叙利亚内战而逃亡的人们入境以来,德国发生了变化。具体地说,那是因为,超过100万难民须被收容、养活、照顾、融入。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德国人深感不安、害怕,任何一个难民的一次攻击、一次犯罪、一次违法都会被视为例证,证明自己国家的根基正受到这些"陌生人"的威胁。而另有一些人,则希望安抚自己的同胞,要求对部分有心理创伤的难民们提供更好的照看,并试图指出和平共处如何能成功的途径,尽管有文化差异、尽管有心理创伤。

Ines Pohl图像来源: DW/P. Böll

最后,还有某些政界人士,他们从这种害怕情绪中捞取资本,利用每一个机会赚取对其排他性政策的选票。

那么,德国媒体到底何时才能报道某位作案人的种族出身?也就是说,公众的那种"合理的兴趣"何时存在?

自我纠结

德国正与自己纠缠着,难以定夺。如何一方面应对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坚守这一信条,即:国家之富裕也意味着担责;它难以定夺,如何以及在什么地方必须明确划界,以捍卫过去数十年来社会进步的成果,例如性别平权。为此我们也必须报道:为互为争议的声音提供平台,并试着澄清,不同的动机何在,人们关心什么,担心什么,为和而争--以及,全然不同的政党们如何试图从中渔利。

那位8岁男童的死亡事件将激化德国国内的争论。一些媒体会极力煽动种族主义之火,因为它能带来关注量。这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与"新闻报道守则"中所指的那种公众兴趣无关。尽管如此,这一争论依旧存在;而只有在知道作案人来自厄立特里亚的情况下,人们才能评判这一争论。因而他的来源也属于我们有责任报道的事实。

同时我们必须说出的事实也包括:对男孩的哀悼和对其父母及家人的同情,是这一天尤其让我们揪心的事情。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