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德国对华投资不造成依赖
2023年4月2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德国经济研究所(IW)、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以及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周四(4月20日)公布了一项联合调查。
调查结果称,过去十年,中国作为德国企业的投资目的地和生产产地,其重要性虽然明显增加,但从直接投资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对中国的依赖性。该调查称,2020年,德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仅占德国对外总投资的7%;而对欧盟及英国的投资则占43%,对美国的投资占27%。
德国制造业对华投资回报高
调查称,2017-2021年,德国企业在华投资每年流回德国的利润为70-110亿欧元。从这一数字看,从中国回流德国的利润占到12-16%,大致与美国相当。但欧盟同期回流德国的利润则平均占到56%。德国工业联合会国际市场部主任施特拉克(Friedolin Strack)向德新社表示:“过去四年,工业界在中国的投资总体上说是来自于在那里获得的利润。也就是说,并未出现资本大规模从德国流向中国的现象。”
此外,德国对中国的投资主要来自制造业。2020年,69%的德国对华投资来自德国工业界。与其它市场相比,在华投资利润更为丰厚:德国对外投资中,对中国的投资占比不到7%,但从中国回流的利润却占到12-16%的比例。
企业而言,情况则有所不同。德国经济研究所全球与地区市场部负责人马特斯(Jürgen Matthes)向德新社表示:“这方面需要有更大的透明度,特别是那些深受中国市场影响的德国企业。”
当地生产取代德国出口
对约30家有对华业务的德国大企业进行的不具代表性的问卷显示,明显多数企业希望在2030年以前通过在中国当地的生产取代从德国的出口。
调查认为,这一点值得关注。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首席经济师曾林(Max
Zenglein)向路透社表示:“这样的计划可能会削弱未来德国出口的前景。从中期来看,可能会影响德国作为产地的角色以及与对华、对亚洲出口相关的就业岗位。”就在几年前,通常的理论还认为,对华投资也有利于德国自身作为生产产地。“但如今我们不得不确认,生产当地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它地区,从中长期来看,都将影响到德国的出口。”
因此,中国作为德国出口的“增长引擎”其意义未来可能会减弱。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一项分析,2018年,德国经济总量的2.7%以及总就业的2.4%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对中国的出口。如今这两个比例可能均占到3%左右。
德国对华逆差创纪录
据德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去年,中国再次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比前一年增加33.6%,达到1911亿欧元。但德国对华出口的商品则仅增加3%,达到1068亿欧元。因此,德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创纪录的843亿欧元。2022年德国对外出口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法国和荷兰,之后是中国。
“体制的对立”增加
2019年,德国工业联合会曾发布对华新立场文件。文件中称,与中国的竞争是“体制的竞争”,是自由、开放与社会市场经济模型与中国国家控制下的经济模型之间的竞争。如今最新的调查中称“体制的对立”增加。
调查称,中国仍是德国企业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但在习近平主席任下,对德国企业的框架条件发生很大变化。调查中称,中国的长期经济政治目标是,到2049年成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和技术国家。“中国对外国特别是西方的技术依赖性要减少。与之相反,世界经济应更加依赖中国技术和中国销售市场。”
其中的具体措施及思路包括,有针对性的海外收购、中国企业更多自主创新,以及外国在华企业更多在中国本地生产以及研发等。这些措施将透过“有吸引力的政策、本地生产的规定以及政治压力”综合影响而实现。
(德新社、路透社)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