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政治日本

赖清德挺日本海产 台外交部次长:台美日具共同利益

2025年11月21日

日相高市早苗有关“台湾有事”的发言引爆中日外交风波,台湾总统赖清德吃日本海产支持日本,外交部政务次长吴志中接受DW访问则强调美日台具有共同利益。美国国务院也表态“对美日同盟与日本防卫的承诺坚定不移”。

图为赖清德于社群平台分享他享用日本刺身的照片。
中国暂缓进口日本海产之际,台湾总统赖清德发文挺日本。图像来源: Taiwan Presidential Office/REUTERS

(德国之声中文网)日相高市早苗11月初表示,若中国武力侵台可能构成日本可行使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被视为日本对台海事务的公开表态,使中国强烈不满。週五(11月21日),高市早苗称她希望与中国保持“具建设性”的关系,日本对台湾的立场也并未改变。

置身于中日外交风波核心的台湾,总统赖清德以食用日本料理的方式表达对日本的支持。他週四(11月20日)在X等社群平台发文称,“今天的午餐是寿司还有味噌汤”、“有来自鹿儿岛的鰤鱼和北海道的帆立贝”。

此举吸引大批日本网友留言表示感谢,称“这是真正的日台友好”、“请台湾好好享用”;也有日本网友贴出前首相安倍晋三2021年中国暂停进口台湾菠萝时协助推广台湾菠萝的贴文,突显日本与台湾支持互助的情谊。

日本共同社报道,称“台湾总统赖清德以消费日本水产品展现支持日本的姿态”,报道登上日本地铁的新闻看板。日本参议员梅村瑞穗也转发赖清德的贴文表示感谢,并说“明天打算吃台湾的卤肉饭和芒果”。

台湾外交部长林佳龙在立法院受访时表示,中国以胁迫霸凌他国的案例不胜枚举,台湾“要在此关键时刻支持日本,有效稳定局面”,并鼓励台湾人购买及食用日本产品时,多上网打卡以示对日支持。他并在社群平台贴出享用日本料理的照片,称他请客“暴点一大盘日本刺身干贝挺日本”。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赖清德的贴文,批评赖清德“表演作秀”。她也批评日方迟迟不撤回言论,并质疑道:“台湾是否有事,根本不是日本的事。借台湾生事,只会给日本找事!”

週三(19日),共同社等日媒消息指中国已通知日本将再次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毛宁对此表示:“当前形势下,即使日本水产品向中国出口也不会有市场。”

中国自日本政府2023年8月启动福岛核废水排海以来,便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至今年6月才宣布恢复日本部分地区水产品进口。首批6吨的北海道冷冻扇贝刚于11月5日出口至中国。

此前,中国外交官暗示“斩首”高市,引起风波;中国各单位也对日本祭出一系列反制措施,包含在黄海实弹射击、建议中国公民不要前往日本,并暂缓上映日本电影

日相高市早苗11月21日提及她10月底与习近平会晤,强调两国确认了整体的关系走向,也就是要促进双方的战略与互惠关系,并建立具建设性、稳定的关系。图像来源: Japan Pool/Jiji Press/AFP

美国:美日同盟为亚太区域安全基石

台湾外交部政务次长吴志中在柏林安全会议期间接受DW访问,谈到高市早苗有关“台湾有事”的声明,认为她“准确描述了当前局势”,而且此言符合日本、台湾及美国共享的国家利益。

吴志中表示,中国有控制印太区域的野心;若中国侵台,日本也极可能成为中国下一个目标。在吴志中看来,高市早苗发表“台湾有事”言论之后,争取到了更多日本人民的支持,而且也获得了美国驻日大使声援。“由此可见,日本、美国与台湾之间有共同的处境,使美日台三个国家形成非常强大的区域同盟,以阻止中国地缘政治的野心。”

美国国务院20日也首度主动回应中日外交风波,副发言人皮戈特(Tommy Pigott)在X平台发文表示,美国对美日同盟和日本防卫的承诺坚定不移,范圍包含日本管辖的尖阁诸岛(Senkaku Islands,中国称钓鱼岛)。 

皮戈特强调,美日同盟仍是印太区域和平与安全的基石,并重申美国“坚决反对任何在台海、东海或南海片面改变现状的企图,包括透过武力或胁迫手段”。

美国驻日本大使格拉斯(George Glass)则在中日关系紧张期间,持续发文反讽或批评中国。他在X平台表示中国抨击高市早苗的言辞令人愤慨,20日也发文强调“在日本与中国的任何争端中,美国都将坚定支持日本”。

“对北京而言,要改变胁迫的习惯并非易事。不过,就像上次中国无端禁止进口海鲜进口时,美国与日本站在一起一样,这次我们也会再次与我们的盟友站在一起。”

DW记者Richard Walker对此文有贡献。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