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走近贝聿铭

2003年5月28日

出生在中国的美国建筑大师贝聿铭出席他设计的柏林历史博物馆新馆开馆典礼,记者们蜂拥而至。贝先生有言在先,不接受采访,所以德国的记者们紧追大师身后使劲拍照。而德国之声一位中国籍的女记者却吸引了贝先生的视线。

86岁高龄的当代建筑大师图像来源: AP

展厅里有一位身材不高,戴着黑边眼镜的老人,一群记者簇拥着他,而老人依旧旁若无人地观望着阳台上的松树,随后他把目光投向墙上的照片和展台上的建筑模型,他审视了一下天花板上的顶灯,然后伸出双手推了推展台,卢浮宫的建筑模型就正好落在了一束乳白的灯光之下。这位86岁的老人就是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家贝聿铭,这是他在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幕之前做最后的检察工作,宛如母亲在女儿出嫁前最后一次梳理女儿的长发。

维修并扩建德国历史博物馆是德国政府多年来的夙愿,在首都柏林拥有一座现代大师贝聿铭的建筑也是许多专业人士的梦想,1995年秋天贝聿铭在柏林做过实地考查后,欣然接受了总理科尔的委托。97年1月贝聿铭向德国政府介绍了他的建筑方案,顿时赢得了柏林城建人员和新闻届的广泛赞誉,批评政府没有对扩建博物馆进行公开招标,而是指定人选的声音销声匿迹,从此柏林人的心中埋下了一份骄傲,柏林也将象巴黎和华盛顿那样,拥有一座贝聿铭的建筑。98年8月博物馆新馆破土动工,2003年5月23日焕然一新的德国历史博物馆终于盼来了开幕典礼。

博物馆负责建筑工作的克莱茨玛尔女士回顾了过去几年的工作,她说:

"博物馆扩建的筹划和施工总共历时7年,今天终于开幕了,这是历史博物馆16年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回想起遇到的种种困难,我们可以为按时完成建筑计划感到骄傲。贝先生对材料和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这对我们是个重大的挑战,这也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

德国历史博物馆座落在柏林市中心的菩提树下大街,它的前身是普鲁士王朝巴洛克风格的武器库,按照贝聿铭的改造方案修缮之后,粉红色的方正建筑上搭起了一个玻璃与钢结构的顶棚,?shy;来面向四方,中间是露天院落的建筑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传统风格和现代因素结合得恰到好处,阳光透过玻璃顶棚射进宽敞的大厅,观望者抬起头就能看到天空行走的云彩,虽身处室内,却与外界息息相连。武器库的威严沉闷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透明空间里恒久散发的优雅。走过大厅,来访者随着电动楼梯进入新馆,新馆的底层容纳了大部分的展出面积,为定期举办的不同展览提供了场所。底层以上是一座玻璃大厅和螺旋型的玻璃塔楼,观众随着低缓的台阶拾级而上,可以透过玻璃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四周建筑的全景。

贝聿铭设计的新馆是个一边带圆弧的三角形,建筑物用乳白色石料砌成的两侧呈现锐利的线条,另一侧则是玻璃与钢结构围成的圆弧。流畅的几何图形显示了建筑的现代风格,而它在现代感中又透露出优美的古典丰韵,和周围两座由古典派建筑大师辛克尔修建的建筑遥相呼应,浑然为一体。生活在19世纪,深刻影响了柏林城市建筑的辛克尔,是贝聿铭敬仰的前辈,在德国的首都,在辛克尔建筑比邻的地方修建一座当代风格的建筑,对贝聿铭来说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意义。贝先生对德国之声记者说:

"德国的风格,德国的历史,德国的文化也应该考虑,这很重要。德国的历史不长,但是有很好的建筑师。

光,影和运动是贝聿铭建筑的生命。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泄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起支撑作用的网状钢材赋予玻璃一种力度,玻璃不再只是透明得好像不复存在,而是接纳了钢材的形态,变得钢柔并济,可以抵抗风雨。网状钢材投洒到地面的影子随着太阳的高地而变幻,室内走动的人群本身就是建筑物流动的风景,这一切的动感和因为透明而产生的室内外的联系让贝聿铭的建筑变成了都市生活的舞台。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落成典礼的同时,以介绍贝聿铭主要建筑的图片和模型展览也开幕了,展览选择了8件分布在三个大洲的建筑作品,每一个作品都和所在国家的政治历史,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性格相呼应,时时刻刻反映了贝聿铭的建筑要结合人与自然的设计思想。

贝聿铭圆圆的黑边眼镜下是一双总是笑弯了的眼睛,漫漫的86年中,这双眼睛看到的不仅是世间的线条和空间,更有人生纯净的智慧。

作者:高红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