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远东之虎”非洲献殷勤所为何来?

石涛2015年1月5日

近年来,中国在非洲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受到国际舆论关注。《柏林报》在新年过后再次将目光投向中非关系。而《莱茵邮报》则报道了围绕中国国家画院的第一位德国研究员所引发的争议。

Südsudan Ausländische Arbeiter Chinesen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Imaginechina/Tong Jiang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将在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尼日利亚修建一条总长超过1400公里的铁路。该项工程投资总额高达130亿美元,是中国迄今规模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德国《柏林报》刊登题为"给非洲的百亿"(Milliarden für Afrika)的文章,以这一工程为例,分析中非关系的实质。

"中国早就超过美国和曾经的欧洲殖民国家,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千禧年初,中非贸易额还不到100亿美元,而现在超过2000亿美元,是当时的20倍。目前有大约2500家中国企业活跃在非洲大陆,100多万中国人修铁路、开饭店,即便是最偏远内地的商店柜台后面都有他们的身影。"

为了现实利益的"兄弟情谊"

文章作者指出,尽管非洲国家领导人们将中非关系比为"兄弟情谊",他们自己也知道,"远东之虎"向非洲人献殷勤,主要是为了确保得到那里的资源,以继续推动本国经济扩张。中国尤其感兴趣的是尼尔利亚、安哥拉以及南北苏丹的石油,以及南非的白金和煤炭,刚果的稀有金属和赞比亚的铜。

中国在非洲许多地方开采矿产图像来源: Imago

中国对非洲兴趣日增,非洲国家领导人对此满心欢喜。原因之一是,中国的需求推动了矿产资源的价格上涨。此外,中国与西方不同,并不把维持一定的人权标准作为先决条件。"不干涉它国内政"是北京常用的一句口号,而中国政府坚持这一原则,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外界批评。非洲领导人也许对中国人"不干涉内政"的做法非常满意,但其民众却并不一定这样认为。

"大部分中国企业用国内劳力来完成建设工程,仅仅这件事情就让许多非洲人感到恼火。这样一来,既无法改善普遍存在的失业问题,也没有得到技术转让。而在中国企业确实招募当地人的采矿业等领域,劳动条件往往非常糟糕:赞比亚铜矿的中方管理人员和非洲矿工之间已经多次发生导致人员死亡的冲突事件。"

中国画院的第一位德籍研究员

德国马尔卡斯滕艺术家协会(Künstlerverein Malkasten)主席罗伯特·哈特曼(Robert Hartmann)成为中国国家画院首位德国籍研究院。这一消息在中国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但德国《莱茵邮报》(Rheinische Post)却刊发专文"中国学员的一个杜塞尔多夫人"(Ein Düsseldorfer für Chinas Akademie),讲述了这件事情所引起的争议。

哈特曼表示,自己长期参与中国与德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项目。他在中国参加集体画展,同时也邀请中国客人到马尔卡斯滕艺术家协会举办演讲。有人征求他的意见,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国家画院,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名德国人。

哈特曼明确表示,自己是一名艺术家,而非政客。他选择接受这项荣誉。哈特曼强调,让他感兴趣的并非中国艺术市场,而是古老文化和现代状态的相互联系。

在中国融洽相处的秘诀

"这一切听起来都有些童话意味,如同中国并非一个集权国家,那里的政治异议人士无需担心受到压制。哈特曼透露了在中国如何相处融洽的秘密:也就是仅仅抓住深植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的传统习惯。"

"中国人也守这套规矩,除了艺术家和异议人士艾未未。”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

这些"传统习惯"的一个例子便是,在展览开幕式发言时,首先要对艺术作品、艺术家以及展览能够举办的周边条件大加赞赏一番,然后才能讲一些具有批评性的话。那些德国生意人早就熟知这一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取得成功。

"中国人也守这套规矩,除了艺术家和异议人士艾未未。而哈特曼则认为,艾未未的艺术和政治行为根本不是针对本国民众,而是直接指向西方。因此艾未未在德国成为了最著名的中国艺术家,而同时却在国内司法机关那里招致诸多麻烦。"

[本文内容摘编自其他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