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迟到的中国文化中心

2005年11月14日

中德经济往来频繁,而中国文化中心的设立却等到今天才提上日程。中国人似乎并不热衷于向外宣扬自己的文化.....

胡锦涛(右),施罗德(左)为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奠基图像来源: dpa - Bildfunk

胡锦涛莅临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同德国总理施罗德参加奠基仪式,使得基民盟办公中心斜对面这无名场地一时间引人注目。四层楼的中心占地2500平米,将于2007年竣工。

近年来中德往来频繁,有人不禁要问,中国文化中心的建立为何时至今日才提上日程?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长久以来,中国对文化外交显得不那么热衷。是否该向西方敞开窗户,任洋风劲吹?整个二十世纪,这个问题却一直停留在讨论阶段。

19世纪,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一朝蛇咬,自保被国人置于首位。文革结束,文化上表现出开放姿态,而经济始终是真正的先行者。查考历史,文化西行曾很是辉煌过一阵,可惜缺乏系统性的沿革。结果是贸易潮流顺丝绸之路,借重商主义一路走到今天。

除了贸易机会,中国对外国期望不高。神话传说里,世界天圆地方,龙的传人稳居中央,其他从南到北都是蒙昧未开化的民族。而蒙古满族一度执掌江山,反击了这一理论,也留下了该民族的文化烙印(同一过程中汉化自然而然发生了反作用力)。出于民族自尊,“蛮夷”这一称呼应运而生。早在唐朝,这就是外国人的代称,或许它可算作当时人们以为的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而纵观历史,中国却极少透过文化来影响他国。

中国文化部官员于鹏认为,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中国能够更多地致力于关注本国文化形象。早在1988年,中国就分别在毛里求斯和贝宁设立了文化中心,而直至2002年,这一工作才逐渐系统化。以开罗和巴黎打头,接着,中国文化部分别于2003年在马尔他,2004年在首尔设立了文化中心。莫斯科,伦敦,墨西哥城,曼谷和东京等重要城市当然也在计划中。随后的五到十年内,中国将在全球开设总计20到25处文化中心。

去年,中国教育部倡议在全世界建立儒学院,以传授汉语,弘扬中国文化。这一项目在柏林的设点有望明年上马,目前合作商讨已在进行中。据称,分工细节尚未具雏形,将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明确。从机构设置而言,文化中心隶属于中国文化部,并直接对口两所高校。和柏林儒学院对口的是柏林自由大学和北京大学。该学院除了为德国学生编订中文教材外,还定期举行教师培训,此外也会邀请中国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同德国汉学家开展研究合作。

谈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官方直言不讳。通过主办如“文化年”,“亚洲艺术节”或者“武汉国际杂技节”等大型盛会,希望获得外交上的认同和支持是理所当然。除了图书馆或者汉语课程这些核心内容,该项目也关注到国外民间的文化需要。比如位于巴黎塞纳河左岸的中国文化中心,人们能够欣赏中国风景摄影展览,以“春之旋律”为题的音乐会,乃至聆听气功养生讲座。

中国文化中心的开设具其深层意义。同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较量中,中国赢得了一个回合的胜利,并开始向全世界展示这人类文明中最早的,独具特色的先进文化。长期以来,伴随贸易形成的文化认识还存在偏差。中国了解了西方,而西方对中国还如同雾里看花,水中观月。说起中国,西人必谈“孔子”,这未免有点陈词滥调。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中国也一样,它需要获得更深的理解。

文化中心正是加强这一交流合作的最佳场所。短时间内,中国文化中心和儒学院都设在了柏林,这象徵着,中国文化将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德国人也得学中文了。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