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长平观察:“六四”镇压,“文革”另一面

2016年6月4日

“六四”镇压与“文革”灾难之间有何关系?时评人长平认为,中共主导下错误的“文革”反思,困扰了正当的社会运动。

Bildergalerie Tiananmen
图像来源: Jeff Widener/AP

(德国之声中文网)今天是中共镇压"六四"民主运动27周年祭日。今年被普遍认为是"文革"发动50周年。这两场悲剧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

"六四"运动期间激化矛盾的历史文件,中共大开杀戒的主要理由,是《人民日报》发表的"4.26"社论。它将这场运动定义为"一场有计划的阴谋,是一次动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坚决维护得来不易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否则中国"将会出现严重的混乱局面"。

尽管没有直接提到"文革",但是不言而喻地,该社论的整个基调都建立在中共的"文革"叙事之上。"得来不易"就是指好不容易结束了"文革",那个被中共官方定义为"动乱"的"十年浩劫"。

1981年在邓小平主导下制定、至今得到中国社会普遍称颂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文革"被描述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尽管十分严重,但它"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 "。犯错误的原因,不是国家权力过分集中于一党,而是"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

在这个"决议"定调之后,中国文学和影视作品出现了热闹一时的"文革"反思,着重点在于呈现红旗招展的街头游行,或者像代表电影《芙蓉镇》结尾时的"运动啦"恐吓。其他若干"文革"现象也被总结出来:大字报、红卫兵、个人崇拜、上纲上线……

"决定"错误引导"文革"反思

"决定"主导之下的"反思",不仅回避了"文革"的真正原因,而且对反思进行了错误的引导,把结果当作原因。比如,个人崇拜是权力失衡之后的一个结果,而且是一个必然结果。如果不反思权力结构,而仅仅把个人崇拜当作领导人的性格偏好,那么这种反思形同虚设。低调务实的邓小平得到的个人崇拜,并不比个性乖张的毛泽东逊色多少,因此他才能轻而易举地将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赵紫阳撇在一边,下令以坦克和机枪对付和平的示威学生。

"4.26"社论给示威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阴影至今未能尽去,原因也在于中共官方主导的"文革"反思中,被权力操控的群众运动与民众自发的街头运动混为一谈,而且被当作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源。尽管该社论引来天怒人怨,但是当时民众对"运动啦"的担心并非无中生有,学生们必须辩解自己不是"文革"红卫兵及革命群众。

血腥镇压之后,全国人大制定了《游行示威法》,更进一步将游行示威与犯罪挂钩。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这种说法:假如邓小平不出兵镇压,"文革"动乱或可重现。

不仅"六四"如此,在很多中国人眼里,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台湾"太阳花"运动,香港"雨伞"革命,都有"文革"之虞。他们完全分不清其中的区别,看到满街标语就认作"大字报",听到呐喊抗议就斥之"红卫兵",一旦刨根问底就背负了"上纲上线"的罪责。

绑架和酷刑替代了坦克

习近平像章、"习大大"颂歌让无数人警惕起领导人个人崇拜带来的灾难。难道习近平像邓小平那样打打桥牌、逗逗孙辈,就没有个人崇拜了?颠倒了结果与原因的"文革"反思,竟然让人们在邓小平下令开枪、退休"南巡"之后,仍然认为他没有搞个人崇拜。

"六四"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革"现象中的权力结构和民主机制从来没有得到真正的反思。它不过是"文革"灾难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如果以为"文革"只有一种形式,那么不用担心,一模一样的灾难不会降临。如果"文革"是指权力失控导致的社会疯狂,那么这种灾难从未远离,"六四"镇压从未停止。今天,人权律师替代了广场学生,绑架和酷刑替代了隆隆坦克。

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现居德国。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