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外交部长林佳龙图像来源: Walid Berrazeg/Andalou/picture alliance(德国之声中文网)联合国大会正在纽约召开,台湾再次成为热点话题。9月2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美国允许台湾外交部长林佳龙“在联合国大会期间窜访纽约”表达了“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还称林佳龙“和台所谓‘邦交国’勾肩搭背,和美国一些政客勾连互动,削尖脑袋到处钻营”。
“削尖脑袋到处钻营”——我本来想说,抗议就好好抗议吧,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会用这种儿童吵架似的语言,来变相赞赏台湾外交部长工作多么勤恳敬业。但仔细一想,这样说未免污蔑了孩子们。大多孩子吵架也不会用这种看似羞辱对方实际上暴露自己没教养的言辞,把一个严肃的问题变成了笑话。
尽管如此,我还是忍不住把这件事情跟孩子们扯上关系。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一方面盼望长大,学做大人;一方面又抗拒成长,希望自己是永远不和妈妈分床睡的小宝贝。
习近平说“到了70岁还是个孩子”,让我联想到政治中的巨婴现象,以及被心理学家所诊断的中国“巨婴国”文化。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宣传,也是政治巨婴的一个典型例子。
延申阅读:长平观察:“70岁还是个孩子”——政治巨婴与巨婴国
台湾大选刚刚结束,太平洋岛国诺鲁(又译瑙鲁)政府2024年1月15日宣布与台湾断交并转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的邦交国从2016年蔡英文上任总统时的22个,已减少到12个。与台湾维系邦交关系国家主要集中在中美洲和南太平洋,他们都是谁?
图像来源: Imago/imagebroker拉丁美洲是台湾邦交国最集中的地方,共有8个。危地马拉西滨太平洋,东临加勒比海,北与墨西哥接壤,是古代玛雅文化中心之一。人口1124万,首都危地马拉城。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1933年与中华民国建交。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robertharding巴拉圭是南美洲内陆国家,面积41万平方公里,人口664万,首都亚松森(Asunción),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农牧业是该国经济主要支柱,此外巴拉圭国家足球队是南美一支劲旅。1957年与台湾建交。巴拉圭将在2023年4月举行总统大选,在野党候选人已经表示,如果当选将考虑与台湾断交,转而与中国建交。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Fotografia又称伯利兹,前身为英属洪都拉斯,位置在中美洲东海岸。是人口最少、人口密度最低的中美洲国家。
图像来源: NDR全名为“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简称圣文森国,位于拉丁美洲,1981年起与中华民国建立邦交关系。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Photoshot又称圣基茨和尼维斯,位于加勒比海。2018年五月,在台湾被拒绝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时,圣克里斯多福及尼维斯代表与台湾的卫生福利部部长见面并且支持台湾参与大会。
图像来源: Taiwa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海地是加勒比海岛国,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070万,首都太子港,官方语言为法语和海地语。海地是全球最贫穷国家之一。2010年发生大地震后,海地经济一定程度上依赖国际社会的援助。1956年与台湾建交。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H. Retamal又译为圣卢西亚,是个位于加勒比海的火山岛国家。曾经在1997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而与中华民国(台湾)断交。之后又在2007年与中华民国恢复邦交关系。
图像来源: DW/Michael Altenhenne又译斯威士兰(Swaziland)位于非洲东南部,东邻莫桑比克,其余方向与南非接壤。面积1.74万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斯瓦蒂语,经济上主要依赖南非。1968年与台湾建交。
图像来源: DW/Inga Sieg又译帛琉,位处西太平洋,1999年与中华民国建交。2017年开始,中国以帕劳与中华民国之间维持邦交关系为由,指示旅行社停飞帕劳之后,中国游客遽减。由于来自中国的旅客实在太少,帕劳太平洋航空甚至在2018年时,宣称以成本考量决定暂停飞往中国的航班。
图像来源: Imago/Westend61马绍尔群岛是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岛国,由一千多个岛礁组成,面积181平方公里,人口5.3万,主要为密克罗尼西亚人,官方语言为英语和马绍尔语。1986年从美国托管下独立,1998年与台湾建交。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R. Vogel图瓦卢位于南太平洋,由9个环形珊瑚岛群组成,国土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人口1.1万。1979年与台湾建交。图瓦卢海拔最高4.5米,受到海平面上升的严重威胁。2001年该国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由于面临国土被海水吞没的命运,该国居民将逐步撤离,举国搬迁新西兰。
图像来源: AP梵蒂冈是台湾在欧洲唯一的邦交国。位于罗马城内的梵蒂冈,面积仅为0.44平方公里,被称为城中之国,是天主教罗马教廷所在地。1942年与中华民国建交。
图像来源: Imago/Broker/C. Handl
“自古以来”说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我多次听见《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Yuval Harari)在访谈中说:“历史不只是研究过去,更是研究变化。”尽管他谈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但是我认为这句话对理解台湾问题也非常重要。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宣传话语之一,就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不用听赫拉利讲的道理,也知道这句话的荒谬性。中共本身就并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是来自西方政治理念(马克思主义)和境外敌对势力(苏联俄国)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中共一再教育中国人民认可和接受它“颠覆(中华民国)国家政权”的价值观,那就是历史总是在发生变化、向前推进,而不是止步不前。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比“削尖脑袋到处钻营”可笑多了。
眷村是台湾一种特殊的建筑与社区型态。对许多人来说,意味着幼年成长的记忆,与一种若即若离的身份认同。对另一些人,则是一段特殊的台湾历史。
图像来源: Haiye Cao/DW在台北市最中心地段的闹市区,距离地标建筑台北101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坐落着“四四南村”眷村文化公园。这里曾经是台北地区的第一个眷村,因居住了“四四兵工厂”的员工和家眷而得名。
图像来源: Haiye Cao/DW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后,为了安置撤离中国大陆的军人及其眷属,开始在各地建设眷村。根据公开统计资料,全台曾经有过八百多处眷村。最初,人们觉得这只是临时的落脚之处,因此搭建得十分简易。但随着时间推移,眷村逐渐变成了长久的家园。
图像来源: Haiye Cao/DW1980年代政府开始推动眷村改建。原本老旧的房舍陆续拆掉重建,原本的平房改成高楼。进入新千年后,台湾大部分的眷村都已经拆迁。一小部分被保留,改建为展示馆或公共文化场所。
图像来源: Haiye Cao/DW展览力图重现当年眷村居民的真实生活场景,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氛围。
图像来源: Haiye Cao/DW为了改善拮据的生活,不少眷村的妈妈都在自家代工补贴家用。缝纫机和其它生产工具在家中占有一席之地。
图像来源: Haiye Cao/DW生活在眷村,意味着与同事、邻里朝夕相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非常近。孩子们到邻家吃饭、看电视是常有的事。而对大人来说,麻将桌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
图像来源: Haiye Cao/DW眷村充满了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人们的生活围绕着筹措衣食、养育儿女等基本需求。在半个世纪之后,眷村作为社区形态陆续消失,怀旧和反思之下,“眷村菜”、“眷村文学”应运而生。
图像来源: Haiye Cao/DW位于台北市北郊的北投中心新村是台北保留下来规模最大的眷村建筑群落。这里是台北市最晚结束搬迁的眷村,直到2016年,最后一批70多户居民才开始迁离这里。按照这里人的说法,这一处村子仍有“温度”。
图像来源: Haiye Cao/DW北投中心新村是一所军医院眷村,也曾是台湾唯一拥有“温泉公共浴室”的眷村。根据台湾国防部的统计数据,全台保存下来的眷村建筑群落共将近七十处,其中十多处被列为眷村文化保存园区。
图像来源: Haiye Cao/DW眷村的保护和修缮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目前被保护的眷村土地为政府所有,基本运作模式是部分房屋布置为眷村历史展览,部分出租为商铺,比如经营文创商品、特色餐饮或画廊等(图为四四南村内的啤酒屋)。
图像来源: Haiye Cao/DW还有人建议,把眷村变成幼稚园、实验教育机构或长照(养老)中心,赋予其新的功能和发展前景,而不是一种仅供参观的“文物”(图为北投中心新村)。
图像来源: Haiye Cao/DW 问题不在于变化,而在于怎样变化
每个人、每个政党和每个国家,都处于历史的变化之中,无论怎样巨婴心态,也终究要面对和接受变化。问题不在于变化,而在于怎样变化。
比如有人可能会说,既然要接受改变,那么俄罗斯占领了乌克兰的领土,为什么西方国家不肯接受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非正义的改变。
我们要接受的是好的变化,而不是坏的变化,前者符合历史正义,而后者则是霸权行径。
台湾的历史变化也是中国人必须面对的政治现实。既然“自古以来”不能成为判断其是否正当的理由,那么以什么标准判断变化的好坏呢?
如果真的能够让中国人自由表达,即便在经历了长期洗脑教育,我相信大多中国也会同意:民主好于专制,自由好于监禁,人权好于党权,经济稳定好于产业动荡,食品安全好于健康隐患,全民健保好于看不起病——在所有这些方面,以及其他未必达成共识的方面,台湾都走在前面。台湾并非自古如此,而是朝着历史正义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历史不只关乎过去,更是关乎变化。在朝着历史正义的方向,我希望中共政客也能像台湾外交部长那样“削尖脑袋到处钻营”。
长平是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他目前是德国之声专栏作家、中国数字时代执行主编以及六四记忆 · 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