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长平观察:看见“看不见”,看不见“看见”

Porträt von Chang Ping
长平
2025年5月24日

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的作品《看见》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被要求下架,随后在书籍和影视分享网站豆瓣上的页面被删除。时事评论作家长平认为,专制政权会在全球下架“看见”——让已经看见的真相,从我们的眼前消失。

长平:针对(央视)这部宣传机器,仍然有很多人想要松动它的螺钉,甚至梦想它转变成公共媒体。柴静就是其中之一。(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Simon Song/Newscom/SCMP/IMAGO

(德国之声中文网)我用这个绕口令似的的标题,来描述中国媒体过去的三十年历程。它来自一个刚刚发生的事件: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的作品《看见》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被要求下架,随后在书籍和影视分享网站豆瓣上的页面被删除。

一本十二年前出版的书,下架的理由是“因质量问题停止出版发行”,要求“即刻全面停止销售”。真正的理由,显然是柴静最近在她的youtube频道发布的一些采访。这些采访都不可能在中国境内播出。

前不久我写文章讨论过其中一期,是她对身处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前线战壕中的中国籍雇佣兵马卡龙的连线访谈。我对这个片子的评价是:“没有哪部电影比这个访谈更加真切地让人了解什么是战争,战争背后冷血的宣传和扭曲的人性。”

长平观察:乌克兰战争,地狱版“缅甸诈骗园区”

这些冷血的宣传包括官媒对俄罗斯侵略直接的涂脂抹粉,也包括受到严格监控的以民间舆论形式出现的网络鼓噪。它们背后的操控者,也正是下架柴静作品的人。

看见“看不见”

央视记者的身份为很多人带来知名度,但也一直伴随着争议。有人指出,即便在柴静深情眷恋的“新闻黄金年代”,央视仍然是一部宣传机器。从整体上说,这个判断是成立的。但是,针对这部宣传机器,仍然有很多人想要松动它的螺钉,甚至梦想它转变成公共媒体。柴静就是其中之一。

那个时代的背景,既有“六四”屠杀没有灭绝的八十年代理想主义,更有西方民主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自由想象。很多学者、律师和媒体人都相信,无论快慢,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无论大小,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贡献力量。

作为记者,柴静和她志趣相投的同行们,所作的贡献就是“看见”。首先让自己看见,然后让更多的人看见——看见那些专制政权的宣传故意制造的盲区,千方百计掩盖的真相,以及因为恐惧而不敢正视的现实。一句话说,就是看见曾经看不见的东西。

柴静在本书的序言中说:“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柴静的前同事、央视“名嘴”崔永元在本书的新书发布会上问:有多少人比周云蓬对现实看得更清楚?周云蓬是盲人歌手,他最有名的歌曲之一是《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

看不见“看见”

已经看见的东西,还能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吗?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

全世界的民主都在倒退。在倒行逆施的大道上,中国不仅走在前列,而且是主要的推动力之一。

有一篇讲述柴静奋斗经历的文章说,“她去过女子监狱、重症病房、矿山小镇和农村教室;报导过高考黑幕、艾滋病人权、同性恋者的隐痛,也报导过一个小女孩的死与一个女犯的沉默。这些题材在今天的中国电视新闻里几乎不可能出现”。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柴静没有沉默,她在地球的另一边继续发问”(作者:鹿娜的彼岸王国)。这也回答了一个问题:背井离乡的媒体人,还能报道故国的新闻吗? 显然,流亡中的记者柴静,比在央视的时候看见得更多了。

在中国,“那个时代”早就过去了,甚至先于《看见》的出版。但是,专制政权不会就此止步。他们比谁都更明白:世界是一个整体,自由不可分割,一人被奴役,众皆不自由。

因此,他们会在全球下架“看见”——让已经看见的真相,从我们的眼前消失。

作者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六四记忆 · 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现居德国。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