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长平观察:联合国已成中国人权恶化的遮羞布

长平
2017年9月7日

人权观察发布报告,呼吁遏制中国政府持续削弱联合国人权机制的行动。多次参加联合国人权会议的时评人长平认为,联合国已成为中国人权恶化的遮羞布,并拒绝再次出席此类会议。

Das Eingangstor der Vereinten Nationen UNO in Genf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2015年10月,前联合国大会主席约翰·阿什 (John Ashe)涉嫌接受多名中国商人的贿赂被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震惊,表示不会容忍在联合国或以联合国名义的任何形式的腐败行为。

我写了一篇文章《潘基文先生,您不必如此震惊》,以公开信的形式,告诉潘基文先生,如果他了解中国无处不在的腐败文化,了解中国对世界各方面的影响正在扩大,也了解他所领导的联合国对待中国的态度,您就不应该如此震惊。我指出,联合国对中国的绥靖和腐败是孪生兄弟,它们相辅相成,狼狈为奸。

此文也得以翻译成英文发表。有关人士表示,已确定无疑地将英文文章送到了潘基文先生的案头。显然,潘基文先生无心阅读或者视而不见。国际NGO组织人权观察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政府持续削弱联合国人权机制的行动并没有得到遏制。报告呼吁,面对中国企图限制与中国有关人权团体及维权人士进入联合国的行为,联合国相关机构应予积极抵制。

中国政府多管齐下干扰人权会议

"中国持续在人权议题上与联合国互动,但其目的通常是极力压抑批评意见,阻断与中国有关维权人士参与联合国机制的机会,"人权观察执行长肯尼思・罗斯(Kenneth Roth)说。

参加联合国人权听证会的人士都必须承受来自中国的诸多恐吓。有些人在国内就被警察"喝茶",在机场出境时遭到拦截,临走时机票或者护照奇怪地"失窃"。在会场上,总会有以NGO名义参会、实则为中国政府工作的人士,甚至公开身份的中国官员,端着摄影机近距离、长时间对着来自中国的人权人士拍摄。

2013年9月,人权活动家曹顺利女士因为要求北京起草联合国人权审议报告前征询公民社会意见,并计划前往日内瓦参加人权培训活动,竟然被中国当局逮捕并折磨致死。这一案件至今没有受到调查和追责。联合国人权机构的道义感大为可疑。

在2014年10月23日参加日内瓦联合国总部《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委员会审议中国政府定期报告时,我还观察到中国政府提高外交技巧,不再指责代表提问别有用心,也不再长篇大论不知所云,甚至态度友好,语言平实,但是执行公约的诚意没有任何改进。比如,一位委员坚持不懈地追问政法委的作用,最后得到的回答是:"中国法院内部从来不存在政法委,只有审判委员会。"的确,政法委不在法院内部,但是在它的上面。中国官员为这类"聪明"的回答而洋洋自得。与此同时,在不够"聪明"时依然大言不惭地公然撒谎,例如,被问到农村女童的教育状况,官员回答说农村里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全然不顾2008年四川地震中大量校舍垮塌的事实。

人权观察这份报告还指出,中国官员有时骚扰恐吓联合国工作人员、条约机构专家和专注特定人权议题的独立专家。联合国不仅乖巧地配合中国阻止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维吾尔族维权人士多里坤・艾沙(Dolkun Isa)等人进入相关人权议题会场,甚至在2017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日内瓦并在万国宫发表演讲时,要求近三千名工作人员提早下班,并禁止非政府组织出席听讲。

"中国梦"大厦上一个美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肯尼思·罗斯指出, "中国目前对人权活动人士的镇压是自25年前的天安门民主运动以来最严重的。大家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为防止外国人士,尤其是联合国人士对其压迫记录的批评所做的努力","它的利害关系不只是生活在中国的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人权问题,还有为世界各地所有人服务的联合国人权系统的生存和有效性。"

时事评论作家长平图像来源: Imago/epd

需要指出的是,当年中共血腥镇压天安门民主运动之后,遭到全世界的谴责和制裁。而今天,面临25年来最严重的人权恶化,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却绥靖纵容,甚至满怀拥抱。

正如罗斯说所说, 除非联合国和有关政府出手阻止中国操弄或削弱联合国人权机制,联合国的公信力和维护中国及全球人权的能力都将岌岌可危。

另一篇文章中,我认为,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坛,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被幻化为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全球妇女权利运动等人权事业成为"中国梦"大厦上一个美丽的饰品。

在参加过若干次这样的会议之后,我感觉到联合国的所谓人权会议,成为了中国人权恶化的遮羞布。今年初再次得到邀请时,我没有再去参加。

 

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现居德国。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