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需重视自杀的模仿效应”

2010年6月1日

中国每10万15至34岁的年轻人中,平均每年有26人自杀,是德国自杀率的三倍。今年以来,在深圳的富士康公司就发生了十数起雇员自杀事件。《法兰克福汇报》的一篇署名文章认为,不能忽视自杀的心理原因和模仿效应:

图像来源: AP

"自杀率上升与劳动条件恶化看来没有关系。根据了解的情况,富士康的劳动条件多年来一直就是这样恶劣,但与全国相比,还算能够忍受。问题在于所谓的维特效应,维特是歌德小说中最后自杀的主人公,维特效应指的是18世纪末一些失恋的年轻人模仿维特自杀的行为。最近,德国足球守门员恩克自杀后,德国的卧轨自杀人数明显有所增加。

"长期以来,研究自杀行为的学者一直在研究知名人士的自杀在什么情况下会引发何种程度的模仿行为。看来媒体报道的方式和篇幅、人们认同自杀者的程度以及所谓吸引人的自杀方式尤为重要。例如,美国歌手科特·柯本用霰弹枪自杀后,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的'粉丝'们出人意料地并没有仿效。

"中国工业区的工人与这些人本来就没有共同之处。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和中国通罗辉说,'这里工作的人来自农村,很年轻,没有受过教育,心理不成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他们象其它年轻的成年人一样渴望爱和温暖,但工作就是他们的全部生活,他们面临家庭在经济上依赖他们并寄予希望的压力。他们很少获得、为了面子也不愿接受心理辅导,大多暗中忍受。罗辉说,'一旦有受苦的同事自杀,同情和赞赏就会对处于相似绝望境地的人产生传染的作用'。"

《新苏黎世报》把富士康工人系列自杀事件称之为"非同一般的悲剧性工潮",该报也认为,"确实没有具体迹象能表明,富士康的劳动条件比其它工厂差":

"按照香港媒体的说法,富士康的情况甚至超过了中国工厂的平均水平,因为生产名牌产品的公司集团重视自身形象,坚持要求供货厂家遵守法定和道德最低工资标准。但这样的标准在中国并不高。许多农民工挣的钱虽然比在农村多,但要想实现经济翻身的梦想,就太少了。

"尤其逃离农村的年轻一代从小就对中国经济发展满怀希望,但他们通过流水线工作获得的工资并不能实现他们高消费的期望。尽管政府把缩小贫富不均列为纲领,但收入差距仍然在快速扩大。

"富士康的系列自杀事件使人想起了对学校的袭击。三月底以来,已有七名凶犯用刀具袭击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心理学家谈到模仿效应,所以中国媒体得到指示,不要大篇幅地报道这些事件。"

编译: 王羊

责编: 凝炼

(本文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

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