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香港20年:身份认同跌停 民心渐行渐远

黄颖
2017年6月28日

20年来,香港民心仍未回归。随着本土思潮的与起,香港的部分年青人甚至希望以"纯粹的香港人"身份“立身本土”,与中国大陆及"八九民运”的历史完全切割。而北京则政府强调要加强香港的爱国教育。

China Hong Kong Flaggen Symbolbid zum 20-jährigen Jubiläum der Rückgabe
2017年6月27日,一个男子从香港区旗和中国国旗组成的“回归庆祝”标示前走过图像来源: Reuters/T. Siu

(德国之声中文网)根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市民对一国两制支持程度97后持续下降,97年7月中调查结果显示,对一国两制有信心的达63.6% ,18.1%没有信心,净值是正45.5百分点;今年3月同一份调查显示,有信心及没信心分别为52%和43%,净值是正9个百分点。事实上,不少市民认为一国两制已"变了质"、"走了样"。

50岁的会计师林先生在香港土生土长,由于工作的关系,常常奔走中港之间。林对德国之声表示, 他还记得97回归前几年,身边许多朋友及同学都移民,但他却选择留下,"因为我太爱香港, 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 我由一个住在柀间房(指木板分隔的房间)的穷小子到一个专业的会计师。"林说他当年认为回归后 一国两制,中港融合,香港应该会变得更好。回归当晚,他和一班朋友到酒吧去喝酒看电视直播。当奏起国歌那一刻,虽然谈不上热泪腔盈,"但心里还是蛮感动的, 那一刻, 第一次感受到中国人的身份。"

2017年6月26日,黄之锋等民主活动人士 发动“黑紫荆行动”,将一块黑布盖上金色的紫荆铜像图像来源: Reuters/T. Siu

"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跌至历史新低点

自97 回归后,香港大学及中文大学民调机构都有对身分认同问题作长期追踪研究。根据整体数字,回归20 年,港人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时有起跌。 根据港大民调于97年8月调查 ,34.9% 形容自己是"香港人",18.6%选择"中国人";认同自己为"中国" 的比例曾在2008年达到38%,是97后最高点,往后相关数字拾级而下。而最新六月中旬的数字更显示,港人自觉是"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认同指数跌至2008年以来新低;而自认是"中国人"的18至29岁年轻人比率更只有3.1%,是1997年以来最低。

回归二十年, 林坦言感到香港走了样。政治方面,中央并没有落实普选的承诺, 而北京政府又不断干预香港内政,操控选举等;近年特区政府的表现"实在太差劲",一味听命中央。 经济方面, 房价贵得太疯狂, 物价通胀远远高过薪酬升幅,再加上中资机构不断在香港大肆购买土地物业,炒高房价。 另一方面,内地新移民太多,每天有150人到香港,林先生笑言自己走在街上,四周都在说普话, "我开始感到迷失"。

20 年身份认同经历数次变迁

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接受德受德国之声访问时表示,回归二十年来,港人对中国的观感及身份认同经历几个阶段的变迁。回归至回归初期,港人对回归抱有盼望,只有少数反对声音;就是当时的泛民阵营,也是抱着"民主回归中国"的理念,没有人质议自己中国人身份,再加上中央对香港推出几项重要经济政策,令市民对中央政府的观感良好,整体气氛还算和谐。甚至在2003年香港非典肺炎爆发,那时候的特区政府表现强差人意,但仍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央政府对香港推行自由行、CEPA等优惠政策,协助香港经济复苏,市民对中央的观感要比特区政府还要好。2008 年, 北京奥运、汶川大地震更激发香港市民的爱国情绪,港人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感也大增。

钟指出,这个良好的感觉到2010政改失败后开始出现逆转,加上这段时间,大量自由行、内地人来港生子等问题引发中港矛盾, 因此开始有港人优先、争取港人的权益的讨论出现, 逐渐孕育日后本土思潮的兴起及本土派的成立。及后到2012年国民教育的推行, 发大规模反国教运动;再到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8·31决定", 导致政改失败,引爆雨伞运动至今,港人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及身份认同都不断下降。

2016年8月21日,香港独立运动活动人士举行抗议活动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T. Bahar

三代人三个身份认同

8月便踏入20 岁的逸朗,在香港出生成长,现在留学英国,父母都是八十年代内地来港的移民。他对德国之声说,在外国念书时,他一定强调自己是"香港人"的身份。为什么不是中国人呢?"虽然从血统而言我也是中国人,但我感到中国人(的称呼)应该是指那些国内的同学,香港人和中国人是两个概念。"他坦言对中国没有什么好感,因为从小听到在国内经营生意的父亲谈论很多关于中国官商勾结、贪污舞弊的事情; 对一些财大气粗的内地亲戚也感到不以为然。逸朗说,他家里三代人有不同身份认同, 祖父六十年代偷渡来香港, 至今仍然坚称自己的中国人;父母亲在内地出生,后来移民香港,会说自己是"香港的中国人";而自己及十五岁妹妹, 毫无疑问, 一定是"香港人"。

土生土长的逸朗坚称自己是香港人并不足怪 ,然而,逸朗对德国之声说,他最要好的中学同学十岁才移民来香港, 一样不说自己是中国人。学者钟剑华表示,凭他自己的观察, 身边也有许多这样例子。钟指出,有些学生由内地移民香港,有些甚至读传统的爱国学校,在国内仍然有亲戚及联系,却对中国人身份反感,有些更主动参加反对派的义务工作,"反对中共的情绪比香港出生的同学更为强烈"。钟强调, 这些学生跟那些在港的内地大学生不同,内地大学生已形成一套国家民族思想。相反那些新移民来港的小孩,他们因为接触到大量信息及对国内的新闻报导, 以及同学之间互相感染的氛围, 使他们中不少人也只认同香港人的身份。

本土思潮兴起

随着本土思潮的兴起,香港年青一代开始反思个人与中国内地及历史的关系,追求自主命运的呼声不断蔓延。2011至2012年,打着"本土"旗号的政治组织相继成立。到2016年香港立法会新界东地方选区补选后,本土派成为泛民主派和建制派以外,香港政治光谱中的第三阵营。本土派以"香港众志"的罗冠聪、黄之峰、"香港民族党"陈浩天、被取消议员资格的"青年新政"的梁颂恒及游蕙祯等为代表。

受到本土思潮的影响,不少年青人强调与以香港人的身份立身本土,而要与中国及中国的历史切割。今年"六四"前夕,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发表声明,呼吁大家以本土关怀为重,必须跟八九民运切割,应为六四集体悼念划上休止符,甚至有学生领袖形容六四为"邻国"的事 。

2017年6月4日,香港维园六四纪念晚会 图像来源: Reuters/T. Siu

从小培养"我是中国人"概念

针对香港年青人身份认同不断下降, 中国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出席《基本法》20 周年座谈会时强调, 要加强基本法宣传教育,从小培养香港青少年正确的国家、民族和法治观念。而候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早前接受内地媒体访问时表明,国民教育必须要推行,藉此加强国民身份认同。从幼儿阶段培养"我是中国人"概念,并要把中国历史科纳入初中必修科。

相关话题在香港其实早有讨论,在2012年还曾引发"国民教育科风波"。教育界立法会议员叶建源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表示,事实上, 推行国民教育普遍社会并不反对,然而当年2012年国民教育科的内容设计却出现很大问题,一面倒歌颂共产党及中共的事迹,没有客观论述,因而引起强烈的反弹。叶建源指出,回归后特区政府大力推广中小学生到国内交流,然而却对增强身份认同毫无帮助。叶强调,国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部份,核心理念是让同学独立思考,不会要求学生产生特定感情和看法,而是对国家有全面认识和有独立思考。叶建源重申,大部分学校已有中国历史科,林郑月娥应集中改善师资和课程,强调学习历史不应涉及政治目的。"香港众志"秘书长黄之锋则担心当局推行的政策会演变成"洗脑式教育"。

国民教育家长关注组召集人陈惜姿表示,在北京两会全国政协工作报告中已提及"开展国情教育",她认为若候任特首林郑月娥不希望香港再度撕裂、真的希望与民共议的话,便不要"只执行指令",盼她勿漠视港人声音。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yingyong@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xinwen@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