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区议会选举结束 民主派警号亮起
2011年11月8日主权移交后的第四届香港区议会选举于11月6日举行。香港452个投票站于当天由上午7时30分至晚上10时30分开放,供290万选民一人一票,选出各自支持的议员。在915名候选人中,有76人已经自动当选,剩下的839名候选人角逐336个议席。
据香港媒体报道,本届选举的投票率为41.4%,比上届选举07年高2.57%。行政长官曾荫权表示,今年较高的投票率反映市民认同区议会工作,并支持选举活动,在民主过程中踏出坚实的一步,是港人治港的一种表现。香港时事评论员袁弥昌对德国之声表示,今年政党的地区动员能力加强了很多:"今年当选的议员票数特别多,因为他们动员了许多以前没有投票的人出来投票。"
区议员任期四年,负责就市民日常生活事务向政府提供意见。本届投票结果显示,民建联、工联会等建制派大获全胜, 多名泛民老将落选,"长毛"梁国雄、李卓人等政治明星殒落。民建联派出出选的180人中,136人成功当选,得胜率达75%;工联会派出47人参选,29人当选,得胜率逾60%。 而泛民政党则成绩倒退,民主党派出132人,仅获得47议席,得胜率由上届的55%下降到36%;其他泛民政党的议席亦较上届有所减少,职工盟和社民连更全部落选。
成为大赢家的亲北京党派民建联主席谭耀宗对《明报》表示,选举成功的原因是他们一直非常关注地区需要,专注服务地区。支持外佣争取居港权也是民主派老将们落败的原因之一。据《商业电台》报道,成功连任区议员的民主党主席何俊仁形容,碍于左右夹攻,该次的选举非常艰辛。他认为,人民力量狙击民主党,令泛民处于弱势,将来能否扭转局面,视乎人民力量是否愿意,化其他泛民党派为友。同时,他呼吁民主派要反省深思,检讨地区工作。
"民主派并非所说般的惨败"
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导师蔡子强认为,其实泛民不是真的丧失许多议席,许多人认为他们大败,是因为很多政治明星落马。蔡子强对德国之声表示:"其实情况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悲观,更不是所说的全军覆没。当然民主派拿不到好的成绩,在社会上就少了一股对政府有力的制衡声音,民主运动就缺乏了一个有力量的组织来动员。"
蔡子强表示,很多人以为投票率高对民主派有利,但这次发觉不是这一回事。"投票率高是缘于有一班额外的人因为一些政治议题而出来投票。2003年政治议题对民主派有利,但今届就相反了。受到'外佣居港权'及'港珠澳大桥环评'两宗官司的影响,还有民主派抗争的手法和路线,在议会的行动都导致社会酝酿了对民主派一定的不满情绪。"
蔡子强在通过和候选人的谈话以及自己的观察,得出来的结论是,民意有向右转的趋势:"民众开始变得保守,关心自己的饭碗,对民主人权比较有保留。我觉得有一部分的票是用来惩罚民主派在过去的表现不够理想。但我不会用一次两次的选举来定下香港市民不相信民主的结论, 大家对民主派的信心是不是完全消失,那还有待之后在立法会选举上才可以看到。这次的区议会选举的确是给民主派发起一个警号。在2007年的区议会选举上,民主派的成绩其实也不是太好,但对2008年的立法会选举影响不是很大。选民在区议会和立法会的投票毕竟是不同的。"
作者:千烨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