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香港人难寻容身之所

李幸璇2014年9月21日

香港寸金尺土,土地贵兼少之余,政府又因社会反对难以增加供应。住宿问题的死结,该如何解?

Bildergalerie Hongkong im Bilderrausch
图像来源: Rainer Traube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香港街头抬头看一下天,视线每每总被一栋一栋的高楼掩盖。楼越来越高,单元房也越来越小,供应却好像永远也不会足够。一家几口,可能就那么挤在一个几十至一百平方米的单元房里头。这狭小的住处可能也得来不易--可能要用尽积蓄才付得起首期,也可能要靠运气配合,抽中认购楼房的机会。据《明报》早前报道,甚至有青年家庭为符合申请政府兴建的居屋(较私人住宅便宜),甘愿"向下流动",向上级申请减薪港币1万元(约1千欧元);又有文职人员申请"停薪留职",以符合抽居屋资格。香港人买不起楼已不是最近的事,早在2009年,时任特首曾荫权出席电台节目时,有女医生致电,表示与律师男友无法供楼。连专业人士也买不起房子,成为了当时社会热论的话题。

这5年以来,楼价只升不跌,香港人仍然"负担不起"。《华尔街日报》曾引用美国市场研究公司Demographia 2014年发布的"全球住房负担" 报告,指香港已连续4年为房价最难负担城市之首。360个城市之中,香港程度属于"极度严重",难负担程度差不多是新加坡的三倍。《大公报》今年6月亦曾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全球楼价涨幅"调查,香港仅次于菲律宾,以超过10%涨幅排在全球第二位。各大报章曾于2012年报道,有地产商在物业广告宣传一个753尺的单位,标价港币410万(约41万欧元),宣传标语居然用到了"穷人恩物"一词,引发了一场风波。

"只可以见步行步"

面对这种境况,香港人怎么打算?大学毕业近年多的陈欣彤向德国之声表示,她没有在香港置业的打算,一切也太贵,她根本负担不起;身边也没有想置业的人。在香港担任文职人员的陈嘉丽亦向德国之声表示,她感觉身边没有同事在储钱买房子,他们基本上都拿钱投放在旅行上,所以出游的次数非常频密。她解释:"几十万(几万欧元)可以做到的事情其实很多,但对于房地产来说,这只是一笔小数目。与其做一个'楼奴',不如拿这笔钱去做其它事情。"她们不约而同的表示,"现在大家都只可以见步行步",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讲师蔡子强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指,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想要买。对于一个月薪约1千多欧元的青年来说,一个300万港币(30万欧元)的"上车盘"(指第一次买的楼盘),可说是天价。因此,不少人置业的梦想破灭。

寸土寸金的香港图像来源: imago/Photoshot/Construction Photography

结构性问题及政府政策错误

蔡子强分析说,导致房屋问题的主因有二。首先,香港土地面积有限,容易捉襟见肘;"加上前朝曾荫权政府发展房屋政策失误,导致房屋供应紧张,楼价急升"。香港上届特首曾荫权曾于任内承认房屋政策有失误。据《南华早报》2012年的报道,当时他承认应在任内制定更好的住屋政策,而这个责任一直是他的负担。

2000年金融风暴过后房地产泡沫爆破,令楼价下跌近6成。《南华早报》引述曾荫权发言,指自此地产市场改革十分谨慎,许多政策被迫停止。曾荫权2005年上任后,亦采取了保守方针,例如冻结大部分资助房屋工程及暂停所有土地拍卖,令香港土地储备不足。《南华早报》指出,这种被动方式引起草根阶层不满;民众亦不满地产商以过高价格出售房屋,"地产霸权"成为了民众示威的常用口号。

社会对立情绪增加

但除了政策失误,香港拥有结构性的问题无可厚非。在土地不足的情况下,填海、拆除历史建筑等等无可避免,但建议往往面对很多反对声音。蔡子强指出,公民意识提高后,市民不会再满足于经济发展,对精神价值、文化生活各方面也要求有一定质素。"这种公民社会觉醒令政府在增加房屋供应上遇到很大困难。"

蔡子强表示,近期社会张力大,除了政治矛盾以外,民生层面的矛盾亦令社会不稳定。贫富悬殊、年轻人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甚至连找一个合理的居住环境都有很大困难。如此情况令社会对立情绪增加,市民对政府更加反感。

"蚊型公寓"出现,人们边骂边抢

在这"上楼艰难"的时势下,一种专为年轻住户而设、面积特小但较便宜的"蚊型公寓"顺利诞生。本年7月,地产商长实集团推出了楼盘"岚山",据《亚太日报》报道,单位最小只有177英尺(约16平房米),实用面积仅有8平米。事实上,香港赤柱监狱的单人囚室也有7.5平方米。 最小的单元房,扣除所有优惠后价格约19万欧元。

此单元房推出后,长实集团马上被批为无良开发商,各大媒体亦用"牢房豪宅"形容楼盘。但同时,单位受欢迎程度可高。据《文汇报》报道,这种单位因为面积小,总价也低,所以很受年轻一代或资金不足的置业者的欢迎,也可算是"穷人恩物"。《亚太日报》引述了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姚松炎,指有调查数据显示36平方米以下的小户无论是租金、价格升幅和成交量亦远超平均水平,反映市场需求很大。他又相信,日后开发商会增加这类单位。"蚊型公寓",有可能成为解决香港住宅问题的一个办法及趋势之一。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