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华外国企业急需人才
2008年10月6日"中国每年有两千万大学毕业生,但只有少数人能达到完成这些高要求任务的水平。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学系陶柏教授预言,最晚到2010年,中国至少可以向外国人提供三十万个工作岗位。据陶柏说,2006年,在中国,供外国人就业的岗位只有十五万个,仅有一万六千名德国人在中国生活。
总的来说,亚洲就业市场上寒风袭人,因为西方人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求职者竞争。这就是说,外国人必须与想象中领取高工资、处处受优待的就业观念告别。中国就是一个很说明问题的例子。根据一家经营管理咨询公司的统计,一半以上在中国的国际企业预计自己的国际工作人员将有所增加,从本国国内派遣高薪人员的人数将减少,空缺将由在中国签订合同的年轻工作人员所取代。现在,41%的海外工作人员都是这样聘用的。
例如,钢铁集团蒂森克虏伯公司和体育用品厂家阿迪达斯公司就坚持这一原则。这两家德国公司在中国只签订地方性合同。陶柏说,'那种到中国挣钱、回德国盖房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也没有人愿意接受真正的地方工资水平。"
德国金融时报注意到,在中国的外国企业急需本国人才,但要说服这些人才前往人生地不熟远东市场,并非易事:
"德国达斯多菲尔出版社驻中国代办处的经理格鲁斯说,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外国人社区很大,外国人即使不会中文,也可以生活数十年,许多人乐意前往。但在外国企业建厂的内地省份,如果有吸引人的一整套待遇,新来的人员也许还愿意去,但在上海已住了几年的人,就不肯去了。
格鲁斯本人因为不愿意离开上海,就曾拒绝了在北京工作的一次机会。但他也一再感受到令人沮丧的一些现象:住宅和办公室以外的环境中,总是气味很大、很脏、人挤人、很少有绿地。大多数情况下,他能避免这些负面因素直接干扰自己的生活,但他并非总能做到。
就象对待日常生活环境一样,许多德国人也要逐步适应公司里的日常工作环境。在中国。老板仍然是老板。这就是说,对老板要比在德国更加敬而远之。老板更多做的事是指挥、催促、规定具体目标和步骤。要想在德国那样独立自主地工作,根本谈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