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高校培养大禹治水

2007年8月20日

2002年特大洪灾留给德累斯顿人以惨痛经历,也带来启迪,比如开设硕士专业,培养治水专才。

留给洪水回旋的余地图像来源: AP

2002年留给德国人尤其德累斯顿人并非美好的回忆。这一年易北河发大水,德累斯顿经历了罕见的特大洪灾。痛定思痛,德累斯顿工大新设洪灾研究生专业。

特大洪水造成了巨大损失。专家介绍,这一年灾情之重可谓五百年难遇。不过积极地看,洪水也带来不少启发,大量科研项目得以启动,各项研究基金纷纷到位,德累斯顿理工大学也顺利开设了洪灾专业。

交流是治水关键

蓄水坝溃不成军、村庄遍野狼藉、火车站的残破萧条,德累斯顿洪水灾害的新闻连带着图像传遍了全世界。来自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居民维伯奥不能理解,“洪水肆虐德国让我疑惑不解,以欧洲经济强国所掌握的高科技力量,怎么能让这一切发生?灾难防患上是否存在管理不力?”

这位年轻的水文学家韦伯奥去年来到德累斯顿工大,开始了以洪灾研究为重点的硕士专业学习。与此同时,他还辅修了为政府部门有关专家和大学生开设的相关培训课程。他的德国同学安德烈.华尔泽的方向是堤防洪水,未来的职业计划是参加发展援助工作。“过去我一直以为,防洪抗洪,不就是搭堤建坝吗?而事实上,这之中还包含着深奥的学问。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拓展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否则是完全行不通的。”华尔泽说。

将损失减至最低

“洪灾专业意味着方方面面都必须妥善应对,”项目领导人克里斯蒂安.伯恩霍夫说,“物理层面包括雨水怎样产生、如何降落并汇为洪流,最后危及民宅和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学层面则涉及到在灾害不可避免时,如何将损失减至最低。

洪水灾害并非德国仅有,全世界不少国家都领教过它的威力。因此课程全部用英语授课,这样外国学生也能通过网络了解到治理洪水的最新资讯。

“多国部队”共同治水

除了科研教学,英语在紧急状况下也十分必要。原因是, 洪水不是一个国家独挡一面能解决的,它多半由多国河流汇集而成。比如2005年匈牙利泰斯河泛滥,流经罗马尼亚和乌克兰时引发了更为严重的灾害。

不同国家治理水灾的同行间互通情报,交流像朋友一样频繁。德累斯顿环境部门工作的洪灾硕士赛福特说,“工作人员改善了对蓄水坝的管理,监测本国每一个立方米的指标变化,邻国也是如此。”

疏还是堵?

赛福特强调,关键是洪水到来前共同寻找解决办法,洪水经过后总结教训。他本人曾亲历洪灾,反复思考的结果是,特殊状况下没有想当然的模式,应该和学者、工程师多加讨论。“不是一味求快,而是首先思考该怎么处理。”赛福特说。

更明智的也许是,不一味从技术上堵水治水,而是考虑与水共存。这是非常现实的,比如“把暖气和电器安置在二楼,在靠近堤坝处留下水流回旋的空地,而不是占据它?”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