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鲍彤:赵紫阳在中国人心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洪沙2009年1月17日

今天是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逝世四周年忌日。据来自网络的消息,这一天,许多民众前往赵家悼念。北京维权人士李金平准备了一条写有"为赵紫阳先生平反"的横幅,但因当局的严厉管制而无法打出。1987年开始担任中共总书记的赵紫阳,因同情1989年学生运动,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遭软禁16年,于2005年去世。曾担任赵紫阳秘书的鲍彤先生在赵紫阳逝世四周年之际接受了德国之声的采访。

纪念赵紫阳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图像来源: Xiao Xu

德国之声:今天是赵紫阳先生逝世四周年忌日,您参加哪些悼念活动了吗?

鲍彤:没有,我在家里呆着没出去。

德国之声:往年您参加过纪念性的活动吗?

鲍彤:没有,一次也没参加过。赵紫阳去世的时候,在开追悼会前,有关部门安排我在早上5点的时候到北京医院和赵进行遗体告别。那只有我一个人和他进行遗体告别。别的活动我都没参加过。他是17日去世的,18日我想他家里可能空些了,我可以去看看他夫人和孩子。我想出门,但是有关部门不让我出门。从此以后我避免正面冲突,所以我就不出去了,也不参加这方面的活动。

德国之声:据您所知今天有哪些民间性的纪念赵紫阳先生的活动吗?

鲍彤: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中国人不会忘记赵紫阳。我也从来没忘记过赵紫阳。

德国之声:中国官方媒体没有对赵紫阳逝世四周年进行报道。去年《炎黄春秋》杂志刊登了新华社四川分社前社长孙振撰写的题为《文革后期我与四川省委书记的交往》的文章,之后就传出《炎黄春秋》遭到肃整的说法。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鲍彤:这篇文章在赵紫阳去世二周年的时候就已经被编进《纪念赵紫阳文集》。当时出版《纪念赵紫阳文集》第二册的时候,我看到过这篇稿子。所以,这篇文章在国外以及网络上已经流传三年了。这一次是孙振的这篇文章在国内出版物上正式登载,我认为这是很好的现象。后来好像听说《炎黄春秋》因此受到批评,受到某种压力,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如果共产党有承受能力的话,它应该有肚量能容忍别人赞扬或者批评它的领导人。如果对某些人只准捧,不准批;对另外一些人只准批,不准记载他们的历史事实,这都不是什么正常现象。

德国之声:为什么"赵紫阳"这三个字会在中共高层如此高度敏感呢?

鲍彤:如果赵紫阳已经没有影响了,当局高层就没有必要在这些方面有什么担心和顾虑了。我想,既然当局如此担心,就说明赵紫阳在中国人的心中有他不可忽视的影响。

德国之声:中国官方现在对赵紫阳的评价依旧是:"在改革开放前期,曾为党和人民做出过有益贡献,但在1989年的政治风波中犯了严重错误"。您估计,这样的评价还会持续多长时间?

鲍彤:不知道。要看中共中央自己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中共中央有权做出自己的决定,老百姓也有权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两个评价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没有一种强制的力量一定能够使老百姓的评价和主旋律的评价一致,我看这很难做到。古今中外,要把领导的意图变成人民的意图是很困难的。不一致经常存在,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主要是,老百姓心里想着赵紫阳,那么任何力量都没有办法使中国人健忘到忘掉赵紫阳的程度。我想,只要当局对赵紫阳的评价不变,那么老百姓也就不可能忘掉赵紫阳。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